求职竞争压力大“火拼”激烈催逼研究生“求生欲”

中国青年网   2018-10-29 09:19

  辅修+培训,助攻技能提升

  为迎接就业,除考证,辅修、培训也是研究生们用来提升技能、“打怪升级”的重要渠道。

  新闻专业研二学生魏濛濛这学期又报名了电视方向的辅修双学位。早在本科念美术专业时,她就已经辅修了一个英语的双学位。横跨美术、英语、新闻、电视4个专业,有人问她,“你到底想干吗?”

  与徐茂不同,魏濛濛看上去“千回百转”的专业选择背后,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比较清晰的。她说,本科的专业和双学位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或家长帮忙决策,或迫于形势,而到了研究生期间才下定决心要从事新闻传播方向,“不管是传统的文字编辑、记者,还是互联网编辑、自媒体人,就想往这方面发展”。

  而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满足魏濛濛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以后做记者的话,现在都要求记者全能,光文字不行,起码视频你得会剪吧?影像语言、镜头语言你得知道吧?机器也能扛,片子剪辑、后期也能做。”仅学新闻专业是不够的,她便选择辅修电视方向的专业来“打辅助”。

  虽说是研究生,但真正接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偏少,直接奔职场去的多。未来职场的需求,便成了他们武装自己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方便满足的,比如说计算机编程,研二学生梁青便转身投向了校外培训班。

  梁青记得上计算机培训班时,每周六、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课程持续一个学期。“每堂课上课人数稳定在20人左右,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盲目备战or理智出击

  奔波于眼花缭乱的证件考试、五花八门的培训、跨专业的辅修……研究生的日常“求生”方式可以说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看似丰富、忙碌的努力背后,记者能感受到他们的迷茫与焦虑。

  “考这么多证也证明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学专业的认知是不够明晰的。这个专业以后到底能做什么事?学生没有预知。所以在自己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用多考证来增加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工程。储朝晖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小学、中学都应该有孩子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话,到了大学,他的优势、潜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就比较明晰了。“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

  在储朝晖看来,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再让学校重塑学生的职业观为时已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儿,同时也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让两者结合起来,找到这样一个方向去确定自己怎么去找工作,去确定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只有自己亲自实践后才会发现这件事我是否能做,能否做好。如果我能做,能做好,做了以后有积极的反馈,这对自己也是个激励。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储朝晖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皆为化名)(实习生 李晓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