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对95后毕业男生吸引力更大 慢就业成热词
2 就业地不同 单位类型存明显差异
数据显示,在用人单位类型的选择上,2018届大学毕业生中超过四成表示“没有要求,只要适合都可以”。
如果首选就业地不同,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类型的要求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传统一线城市中,“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更高,有20%的大学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用人单位。
在“其他各省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及以下”,“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明显相对更高,分别有23%、27%的大学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用人单位。“国有企业”在各类城市中均具有相对较高吸引力,近两成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用人单位。
3 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成求职首要因素
工资收入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次研究对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范围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对薪资要求较高,44%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围为8000元以上;73%的本科学历毕业生表示,3000至6000元是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围;大专学历的毕业生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围普遍在5000元以下,并且有22%表示可以接受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工作。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对薪资要求较高,除了他们对自身学历所能产生价值期待较高外,可能还与他们倾向于在生活成本更高的一线城市工作、需要高工资满足日常开销有关。
福利待遇中“租房补助”最具吸引力。数据显示,“个人发展空间”(76.6%)是201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其后依次为“薪资”(68.6%)、“福利待遇”(56.3%)、“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46.4%)。在同等薪资条件下,除五险一金、带薪年假等常规福利外,“租房补助”(66.0%),“教育培训”(57.8%),“旅游、拓展”(46.8%)是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三项福利待遇。(麦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