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师资扶贫:乡村教师进修培训 高校师生支教

人民日报   2018-07-19 11:04

­  高校师生走进去:为贫困地区注入新鲜血液

­  出了云南弥渡县城再向西南走16公里,弥渡二中就坐落在车流穿梭的214国道旁。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师资源极为紧缺。最严重的时候,10个班、500多人的年级组只有三位数学老师。因此,当北京大学的徐蕾和肖静雅两位支教生到来的时候,学校老师们都舒了一口气。一到校,徐蕾就担任起高一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肖静雅则是挑起了高二英语的重担,提前进入备战高考的状态。

­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先后安排了4批共计11名学生赴弥渡支教,每批为期一年。支教学生扎根学校,与当地师生同吃同住,在传授知识、树立学风、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  走进贫困地区,缓解当地教师短缺的压力,带去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许多高校在积极行动。

­  北航实验学校发挥中小幼衔接的资源优势,与山西省中阳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和北街小学结成手拉手共建校,不定期组织中小学师生互访、教科研互动和跟班影子培训,举办中阳教师北航培训班、北航实验学校中阳实践团、中阳中小学师生空天文化冬令营等活动,参与师生超过100人。

­  北京外国语大学经过调研发现,对口帮扶的云南鹤庆县在英语教学上相对薄弱,英语平均分远低于全州的英语平均分。于是,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启动了英语特色教育帮扶工作,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滇西边境八州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为云南小学生英语清零计划开展英语教师国培;还在大理大学举办了2017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大赛滇西片区公益性选拔赛及滇西总决赛。

­  北京科技大学在甘肃秦安组织开展“教授进中学”活动,“智能汽车什么样”“古典诗歌的魅力”“我身边的无人机”等生动有趣的讲座,得到秦安师生的欢迎。前不久,北京科技大学又携手北京少年创客教育科技研究院,为秦安捐建了“秦安县少年创客工作室”。工作室开展“创意机器人编程”培训班,对秦安各中小学选派的50名科技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  网络学习新平台:随时随地享受优质培训

­  每周三晚上7点到8点,北京师范大学的某个教室或办公室中,都会有一位专家通过电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育心得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教师。这是去年北京师范大学联合30多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教育企业、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发起实施的“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中的一个场景。

­  互联网打破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截至目前,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已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69个区县、3500余所乡村学校,已经有3.3万余名乡村青年教师从中获益。乡村青年教师通过这张学习网自主参与学习,可以直接收看直播,也可以选择观看回放,还可以随时随地再次观看。他们听完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发布在网络社群中,彼此交流、学习经验,进而将了解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实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  听完《儿童品德的形成规律》课后,内蒙古呼和浩特土左旗王新燕老师受益良多:“儿童品德的形成会影响一生,这一点对于我们所面对的乡村儿童而言,更为重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我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和道理,更要用爱去关心他们、感动他们。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会爱、学会包容,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目的在于为乡村青年教师搭建专业、系统、精准、持续的社群化学习平台,唤醒乡村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力量,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北京师范大学授课教师高益民表示,“互联网+”的形式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覆盖面大,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乡村教师受益;时间短、容量小,更容易激发起学习的热情;频率适中,乡村教师们学完一节课后,有时间去消化、去实践等等。

­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无偿输送到贫困地区,是当前高校与地方在教育扶贫上努力的方向。清华大学在云南南涧职教中心建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每年通过卫星向当地中小学校长、教师、基层干部等无偿输送逾2000学时的远程培训课程;北京理工大学在山西吕梁学院设立远程教育中心,开展远程学历学位教育;北京实施“京藏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工程”,组织优质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入网络互动直播平台,为拉萨的学生和教师开设远程课堂和远程教研活动。

­  丁雅诵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