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云南施甸县 15年接力服务传输全新思想
在云南省施甸县第三完全中学,有两个特殊的班级:班主任由支教团成员担任,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和生物等主要课程也全部由支教团成员负责。
“这样的‘西安交大班’,是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后尝试的新模式。”施甸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该校派驻施甸的挂职副县长杨峰同时担任西安交大班的名誉班主任。他告诉记者,把支教团的同学集中在一起,最大程度发挥优势资源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受教学生的3年黄金阶段,全方位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性格和习惯”。
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参加由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5年来,124名志愿者赴内蒙古、西藏、云南、陕西等西部贫困地区展开基础教育服务工作,直接服务贫困地区学生逾万人,践行“支教一载、扎根西部、志愿一生、服务国家”的青春誓言。
课堂内外,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这些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一边经受着草原风沙、高原反应的考验,一边紧锣密鼓地开始认真学习如何备课、讲课、听课以及评课。 “交大班的孩子,不仅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弟弟妹妹。我们会在课堂内外,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云南分队队长杨瑞告诉记者。
支教队员们不仅学习当地老师们的授课经验,也全方位地接触学生,快速掌握授课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带给学生,也带给当地的老师。
服务地缺少教什么课的老师,志愿者们就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主动承担起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除生物、地理、政治等课程,支教团成员还承担起《工程制图》《电力系统》《能源与人类文明》等专业课程的教学。
“备课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上课的质量,我们通常先上网找资料,然后和老师们一起切磋讨论重点、难点,熬夜备课是家常便饭,这才体会到了老师的不易。”刚刚结束在西藏支教服务的钟宪增说,1年里他上了600多节课。
在充分熟悉、了解服务学校的基础上,支教团成员结合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程。在云南施甸,支教团成员发现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便商量在各自学校组建英语提高班。
“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年级组、校长的大力支持。”第十八届支教团成员王涛介绍,“每节课我都会录制讲课视频,并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他们,还自己出钱打印讲课PPT,以备学生们课后巩固。开课后,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也在各自努力下有所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支教团还建立了成员内部的听课评课制度,坚持每周互相听课不少于1节,形成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有效提高了支教团的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