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所中学试行“大学先修课”:学有余力提前接触大学内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大学先修课程就是让一批“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统一的考试,成绩可以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这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在国内也研讨推行了多年。因为有“学有余力”前提存在,所以能够接受这些课程的必定是尖子学校的尖子学生。
日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2017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已经在全国110多所中学开课试行。主导此事的中国教育学会表示,此举可以推动中学的教育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很容易异化为大学掐尖儿的另一种渠道。“大学先修课”的设置,能否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已经在全国110多所中学开课试行,设微积分、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通用学术英语等7门课程,1000多名教师接受资格培训,注册选修课程的学生超过1.6万人次。对于那些学习高中课程比较轻松、想要“加餐”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提前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郑州一中高三学生郝杰选择了微积分。他打了个比方,好比盲人摸象,用高中知识去解答某些问题是在摸着象腿揣测全貌,而学习了大学知识相当于站在梯子上查看大象的全貌。“我很喜欢数学,但现在学的高中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这样的大学先修课程正合心意。”
将大学课程提前尝鲜,对比之后,能让学生以后专业选择方面更加明晰。大学先修课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按照中国教育学会遴选学生的标准,大学先修课程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成绩排在前10%的学生选择。或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浓厚兴趣,且有志于对该领域深入学习的学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说:“我们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大学英语写作。学生可以自主报名自主参加,课程和大学打通了,为进入大学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也为大学招到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做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