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于陶瓷 王芝文一人撑起陶瓷微书国家非遗 王芝文资料
用微书在陶瓷上作画
在汕头市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书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温文尔雅的王芝文。他留着一头富有艺术家气息的微卷中长发,神态潇洒,只是脸颊略显黝黑。“长时间在灯光下创作,脸上的皮肤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幽默开场。
说起与陶瓷微书结缘,王芝文称自己“从小就有颗古董的心”。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对古代经典著作颇有探究的兴趣。后来读了美术专业,上世纪80年代,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
微书工艺古已有之,但之前多写于布、绢或纸上,不易保存。能不能将微书写在陶瓷上呢?王芝文这么想着,也就这么试了。很快,他在陶瓷上写的字越来越小,小到别人认不出来,于是很有成就感。这还不够,除了在微书材质上有所创新外,他还在书写风格上独树一帜。“我把微书在陶瓷上写成画,使它既是书法,也是绘画。”王芝文称。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品,近看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细看,才能看出画里是无数的密密麻麻的汉字,可谓集诗、书、画、瓷为一体。多年来,王芝文的这种陶瓷微书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它们集合了多种中国元素,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王芝文称。
2014年底,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特殊之处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创造者,也是它唯一的传承人。“一个人撑起一项国家非遗”——业界这样评价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书。专辟展室展出残缺之作
“选择这条路,基本就是与寂寞结缘。”王芝文称,自从开始创作陶瓷微书,他放弃了好多业余爱好,甚至从来没看过一集电视连续剧。
最初的创作条件非常艰苦,盛夏天气炎热,蚊虫横飞,又没有空调,王芝文一般都是打开门窗赤膊上阵。在陶瓷上写那么小的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两忘,且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往往结束时才发现,我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王芝文说。
而陶瓷又不同于其他材质,是要经过烧制才能完成的。每一件陶瓷微书作品都需要经过3次烧制,第一次是烧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再烧,第三次才是上了颜色后再烧。由于陶瓷烧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王芝文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他应邀制作一件《三虎图》的陶瓷微书作品在世博会广东馆展出。8个月过去,《三虎图》的前两次烧制都顺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烧制时,意外发生了,作品出炉时出现了一条小裂缝。“当时简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说。最后,他只好临时换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参展。
如今,这件有裂缝的《三虎图》被摆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层“陨”主题展厅里,展厅里除了这件作品,还有其他多件残缺之作。“陶瓷微书作品就是这样,往往花了好几个月做出的东西,就在最后烧制时功亏一篑。”王芝文说,“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陶瓷微书作品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王芝文告诉记者,因为载体特殊,相较于一般纸质的书画作品,陶瓷微书作品则有易保存、可视度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