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读书人的数学知识从何而来?

北京日报   2016-11-21 09:17

  “五四”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旧式中国读书人,就是范进、孔乙己一类漫画化了的冬烘先生,狭隘、猥琐、可怜,除了能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文句和会写一笔尚属过得去的正楷外,一无所能。至于说到数学知识,他们更似乎是一无所知。然而我近来从一些明清野史小说中发现,在新式学堂出现以前,中国读书人的数学知识似乎颇为丰富。如乾隆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对十八世纪读书人家庭的数学知识有细致的描写。从书中可见,当时江浙一些士人家庭中(主人公文素臣是苏州人,刘璇姑未嫁时住在杭州),对数学的兴趣颇为浓厚,甚至连夫妻之间亦以讨论数学为乐。他们的数学知识颇为全面深入,不仅知道加、减、乘、除、平方、立方算法,而且也了解黄、白、赤道,地平、经纬各图,弧度交角之理,勾股、三角法、割圆之法。不仅在士人(文素臣)家中数学书籍(算书)及运算工具(规矩、仪器、算盘)颇为齐备,而且连“卖糕饼以营生”的市井小家碧玉(刘璇姑)闺房里,也有一部《法算》。

  《野叟曝言》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比较高深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那些与西洋数学有关的知识),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些知识会传播到一般知识分子之中?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国标”出台 聚焦舒适
  • 2025年央视《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几点+直
  • 2025年广州中考成绩查询入口 广州市高中阶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