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为筹毒资乞讨 八旬翁认干女儿被骗15万
微点评
心的接纳胜于时间多寡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对于父母来说,儿女陪伴时间的多少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应是精神抚慰。龚大爷被骗,是因为老人的孤独、寂寞、善良和正直轻信了对方,说明老人对悲情故事没有防御能力。子女也没有真正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耐心、爱心和细心加起来才能算作孝心,心的接纳胜于时间多寡,常回家看看更应加上有心。另外,对于社会责任方面来说,在提高独居老人的防范意识方面还应多作宣传。
3万多元退休金
买回几箱假黄金收藏品
65岁的陈大爷住在九龙坡区华福家园,是名收藏爱好者,老伴去世后他一人独居多年,每月有近3000元的退休金。
近半年来,他通过电话推销,陆续花了3万余元买回金币、金盘、金条等收藏品,没想到,这些“黄金”一烧就变黑。
商报记者向青
“收藏品具体买了多少,我也记不清了。”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陈大爷家,刚走进屋便看到左侧房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
半年买回几箱收藏品
陈大爷说,去年底他看到电视上正推销一款马年纪念银条,要5000多元。本就爱好收藏的他动了心,拨通了电视购物电话,但最终因为没有送货上门,他没有付款。
可从那以后,他就陆续接到推销黄金收藏品的电话,对方承诺是纯金,有很大升值空间,附带有正规的证书和检验报告,价格仅为市场价的十分之一。
因为经不住软磨硬泡,陈大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一套纪念币。此后,推销电话、短信频繁不断。从今年1月开始,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他就花了3万余元,通过快递货到付款的方式,从398元到2800元不等,购买了金条、金币、金碗等收藏品,足足堆了几大箱。
轻信检验证书上了当
“买来的收藏品都有收据、收藏证书和检验证书。”陈大爷坦言,他正是看到很正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起疑心。直到8月5日,他到一金店打算把一套兵马俑金币卖掉,但对方用酒精灯烧时,却发现金币一下变成了黑色,这些号称含量99.9的纯金制品,竟全都是假的。
记者发现,陈大爷购买的收藏品价格低廉,但在名为“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专用收藏票”的票据上,却写明金条金额为16800元。“销售人员说我以低价买来,几个月后他们会以票据上的价格回收,但一直没人来收过。”陈大爷说。
随后,记者登录“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网站查询,发现这些检验证书根本无法通过验证。根据陈大爷手机里的电话号码,联系推销人员,对方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独居老人不多谈儿女
“你为啥不喊儿女来帮你参考参考呢?”对此,陈大爷只回答“独居多年了,儿女平时还是会打电话问候我”,其余便没再多说。
目前,记者已将陈大爷的遭遇反映给九龙坡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记录了相关信息,并表示会派人联系了解情况。
微点评
多交流填补孤独空缺
社会心理学家谭刚强:生活有保障、情感孤独的独居老人容易受骗。陈大爷在频繁接到推销人员的电话后,得到了社会交往的满足感,以此转移内心的孤独,并被低投资高回报的说辞所诱惑,进而买回越来越多的收藏品。子女应尽量常回家看看或常打电话关心,有时家长里短的交流,也能为父母填补孤独的空缺。
编后
作为子女,即使再忙,也要记得给父母多打几个电话,常回家看看。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帮老人识破骗局,更多地是让老人感受到亲情和关心,不再孤独寂寞。老人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自然就不会对那些向自己献殷勤的骗子敞开心扉,从而给对方可乘之机。(记者 代庆 实习生 肖慧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