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汉字听写泉州受热捧 专家建议语文回归传统
闽南网11月5日讯 前不久,央视一档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引发了一场汉字书写的热潮。
10月底,泉州市德化县教育局发出通知,将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从而规范学生书写汉字的好习惯,让学生感悟汉字的魅力,传承汉字文化。记者了解到,泉州实验中学等部分市区中学目前也在酝酿类似的活动。汉字听写热潮,开始在泉州延伸。
【动态】
德化全县动员
中小学生都来听写汉字
10月30日,德化县教育局发出通知,从11月开始,全县各中小学校先在各校各班级内进行汉字听写大赛,然后在班级活动基础上组织年级、学校的海选。海选结束后,各个学校将推选出5名优秀选手组成代表队参加11月下旬举办的县级比赛。
德化县教育局宣传德育股股长陈文滔介绍,大赛将采用淘汰制,每支代表队选手每人每次听写1个词语,书写正确的选手进入下一轮比赛,直至决出胜负。考官随机抽取听写内容,选手在考官念完后60秒内必须书写在黑板上,由3位裁判根据参赛选手书写是否正确决定选手去留。听写范围是以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字词为主,适当选取少量课外推荐读物中的字词,拓宽学生知识面。
“我们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传统文化的教育,回归课本和字典。”陈股长表示,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不断发达,学生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而“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写好写对汉字,不管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素质培养的角度,都是有利的。”
【观察】
中学生提笔忘字、错别字频出
九成中文系新生汉字测试不及格
除了德化县教育局外,记者还从泉州实验中学了解到,该校计划在12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汉字听写活动,泉州培元中学目前也计划在期中考后开展类似活动。校方表示,希望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学好汉字,改变学生经常提笔忘字或错字百出的现象。
“作业或考试中,很多学生把‘毕竟’写成‘必竟’,‘在’和‘再’都不分。”培元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江小飞告诉记者,有些学生连黑板上的作业都不愿意动笔抄,直接拿出手机拍下来。
泉州师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秋生也告诉记者,文传学院每年都会针对中文系新生进行入学汉字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不及格。
“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初中毕业生必须掌握3500个汉字,而中文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汉字大约是5000字。”杨秋生说,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能达到要求,有的甚至连初中水平都没达到。
【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育缺乏系统
高考对汉字要求逐渐减弱
培元中学江老师认为,出现提笔忘字、错别字百出的现象,除了跟数码时代书写工具改变有很大关系外,高考语文对汉字的重视程度减弱,也是一大原因。“前几年高考语文卷子前15题都是选择题,共有45分,非常注重字的音形义和成语句意。比如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让学生选读音相同的、没有错别字的、没有语病的,对文字和词语的要求都很严格。而现在已慢慢削弱了。”
“高考都不考了,大家哪会去重视?”江老师表示,在高考指挥棒下,老师和学生都过于注重功利性、技巧性的东西,忽视了语文的基础内容。
而泉州师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秋生则认为,让学生出现提笔忘字现象的决定性原因,还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不是单个地存在,也不仅仅是符号,而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但大部分语文老师缺乏这样的认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自然就很薄弱。”杨副教授举例说,很多学生常把“衤”写成“礻”,就是没有理解它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事实上,在《说文解字》中,字为什么要用“解”,正是因为它是由两个以上的“文”构成的。“‘字’古义为妇女怀孕,有男女结合、合体之意,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比如小溪的‘溪’,从水旁,‘奚’上面有爪,下面有努力的意思,引申为小的、微薄的,合在一起便是小的水流,‘溪’这个字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建议
汉字应作为国粹
培养学生手写文字习惯
“很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百姓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作为一线老师,培元中学江老师认为汉字的传承刻不容缓。他建议,学生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应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
“如果有可能,有关部门可以在学生初中毕业时增加一项汉字测试,3500字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就不能毕业。这样或许就能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和能力了。”泉州师院杨秋生副教授强调,让学生轻松掌握汉字结构意义,才能真正传承汉字文化。而在这方面,提升语文老师的素质才是根本。“建议集合专家对语文老师进行专题培训,让老师认识到汉字的意义所在,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小学生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可以轻松有趣地完成3500字的初中汉字要求。”
另外,从汉字延伸出来的书法等传统文化的研习和传承,也是两位老师一致强调的。据了解,去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虽然大部分学校有相关课程,但却由于师资教材等原因,多停留于表面上。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重,到了初高中阶段,书法课更是“偏门”。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杨副教授表示,每一个汉字都是文化的载体,其书写背后有更深刻的价值和内涵需要大家去挖掘。所以,“在掌握汉字的同时,可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积极地去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本网记者 叶碧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