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教育消费怎么选择?家长应对机构夸大宣传保持警惕
“监管要给力,家长也要擦亮眼”
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长要对一些机构的夸大宣传保持警惕
“专家授课,听起来很不错。”在试听了一节培训课后,辽宁省沈阳市市民张曼给孩子报了一个月的数学培训班。没想到,孩子反映,所谓的专家只上了前两节课,后面则是由其他老师上课,讲得十分乏味。
“我觉得很无奈,本以为先试后买会靠谱些,哪知道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张曼说。
旺盛的需求带来市场繁荣,也让一些不良商家看到了机会。他们往往打着“名师”“专家”“头脑风暴”等噱头虚假宣传,还有些培训机构资质存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洪明认为,要认真对待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将课外教育培训市场纳入日常监管体系,规范其发展。
去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证照不全、超前培训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对机构审批登记、培训行为规范、日常监督管理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42所,现已完成整改269911所,完成整改率98.93%。
专家表示,要继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探索创新更为有效的管理举措;推进执行“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制度,通过资金监管和保险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培训机构预收费用的资金安全保障;建立教育培训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对规范健康办学的机构予以信用激励,对违法违规办学机构实施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合惩戒。
“在强化监管、优化环境的同时,家长也要擦亮双眼。”洪明介绍,在挑选培训班时,一定要关注教育机构的教育资质、合法经营资格,实地考察硬件设施情况,签订合同协议并保留证据,对一些机构的夸大宣传保持警惕。(罗珊珊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