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如何定义如何选拔培养?拔尖计划十年探讨
成长的泥土:“散养”0r“圈养”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提出 “天才与泥土”论 ,“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我们在呼唤天才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产生和培育天才的泥土:学校、老师、教育、教学等。
纵观高校中的拔尖人才培养,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却有些相通之处,比如小班制、导师制、优质师资、更好的硬件条件、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等,总而言之,即集中优势资源为国家顶尖人才的培养攻坚。
至于这些优势资源如何排列组合,简单粗暴地来区分,可以分为“圈养”和“散养”。
到底是“散养”的效果更好,还是“圈养”更胜一筹?史静寰在追踪研究中发现,单独编班的拔尖学生在校学习状态要好于没有单独编班的,但是没有单独编班的学生反映出一个特点,让史静寰认为特别值得进一步研究。那就是他们的自主性更强,选课和学习自主性更大,“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表现出和非学堂班的差异,但是我期待他们出去以后会表现出更强的后劲”。
复旦大学则更倾向于“散养”。吴晓晖表示,复旦在过去几年都认为不能单单把入学的时候看上去长的好的苗子关在一起单独培养,而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更开放的培养。
他把人才培养比作种树,“如果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能力、兴趣和勇气,把培养的土壤变得更厚,过几年你会看到不仅好苗子会成长得更好,地里其他树苗都会比原来长得更大。我们觉得这能更好地体现拔尖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的带动作用”。
关于这两类培养方式,史静寰认为,用专项计划、专设实验班培养拔尖人才具有中国特色。资源的集中投入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条件。越是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学习方式越多元,对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越强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副院长卢晓东则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理念,即“超越因材施教”。
“对‘材’的判断是局限在教师的头脑中,我们是不是要引入超越因材施教的新教育理念呢?”在卢晓东看来,当学生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瞬间之变”时,比如有学生突然瞬间意识到他要成为科学家或要改学其他专业时,学校能否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
拔尖人才收获多也更“不满”
截至目前,“拔尖计划”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了近十年的人才培养探索。该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性因素与机制何在?
史静寰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团队,曾在2009-2016年选择了对工科实验班学生做了特别关注的11所高校进行分析,包括5所985/211院校、6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史静寰发现,整体而言,实验班学生在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上优于普通班学生,学业挑战度也略高,但在校园环境支持度上与普通班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985和211学校,实验班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知到环境特别优异,反而普通学校实验班对此感知更为明显。可能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资源更稀缺,对实验班学生投入更集中有关”。
在985/211高校中,实验班学生低年级时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参加率与普通班没有显著差异,而到高年级时,实验班学生在出国、参与科研、竞赛上的参与比例明显增高,远高于普通班学生。而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实验班学生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一直高于普通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时报考职业技能证书、参加竞赛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班;高年级时参与科研、投稿的比例差距有所增大。
对此,史静寰分析,985/211高校实验班更重视学术训练,而地方本科高校更强调应用性能力培养,培养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在学生对课外高影响力活动的选择上。
就学生自我汇报的教育收获来看,实验班学生总体高于普通班学生;但是在985/211中,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感受到的教育收获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如知识丰富程度、组织领导力等),实验班感受到的提高反而更少;在地方本科中,实验班学生自我感知到的多方面收获均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
“总体上看,实验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收获和提升,但是表现出更低的满意度。这和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水平、预期相关。”不过,史静寰表示,有研究表明,竞赛获奖的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度的评价更低,“这从侧面说明学校对于有特殊天赋的学生个性化支持仍然不足”。
就清华大学学堂班的学生而言,史静寰追踪发现,经过一年的培养后,与非学堂班的学生相比,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专业兴趣更高,会更多地参加老师课题研究,开展合作学习和更高质量的人际互动。在综合思维能力上,实验班学生的表现优于普通班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优势更加突出。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尽管入学时实验班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班,但大三时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已高于普通班。
而放眼全国,据统计,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六届毕业生5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98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