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近视成“顽疾” 防治需要对生活方式展开一场革命
推动:需要我们对生活方式展开一场革命
10月18日下午,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们走进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为同学们进行爱眼护眼健康科普宣教和视力筛查。“未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建立眼科健康档案,对他们的视力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同仁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些孩子现在视力很好,但已经发现近视发生的趋势,要及早地干预。例如同样是近视200度,发生在7岁和13岁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单纯按度数衡量。如果不持续关注,近视的程度有可能越来越深。”唐萍表示,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最大的意义是衡量其近视发展的速度和预测其将来发展的趋势,及早采取干预。
据悉,上海市已连续三轮开展聚焦青少年近视的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成覆盖全市4~18岁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体系,分类管理,早期预警、发现和矫治近视,将视力健康管理纳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目前,建立视力档案177万人、筛查327万人,服务全程信息化,建立“互联网+明眸”APP眼健康服务平台。武汉市研究开发了“智能监测与数字化视力健康管理系统”,快速建立规范化学生视力健康基本档案,全程管控学生视力健康状况,并在全市开展中小学生近视率摸底建档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全市15个区百万中小学生近视率筛查建档工作。
“要真正推动近视防控,就需要我们对生活方式展开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王登峰认为,“防控近视的措施没能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过重的课内课外学业负担,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视力问题的忽视。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采取全社会、全方位的行动,让青少年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能提高素质,又能实现良好发展。”
“从整体上来讲,需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如何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对体育、户外活动的态度,对孩子升学等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短视的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近视的问题。无论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我们都不能短视,不能只重眼前得失。让孩子多看几小时书,多背几个外文单词,可能对他提高学习成绩确实有效,但对他的未来发展,是否更有利,这不仅是家长,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王登峰表示。(记者 周世祥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