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教育转型需联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科学发展
为提升教师教育学部配置资源的专业性、有效性,华南师大探索出了“虚实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王恩科说,“实”表现为教师教育学部拥有行政权力,融合了该校教师教育的学科、师资、实践等资源。“虚”体现在教师教育学部拥有专业权威,在资源共享、独立运作的前提下,为内设二级建制单位发展“导航”,携手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专业素养、学术水平。
华南师大目前未把所有师范生整合到教师教育学部。除了教师教育学科硕士生,本科阶段的师范生仍在各二级学院。王红解释说,这不但能避免教师教育学部因学生体量过大,影响运行效率、培养质量,也能让各学院积极地落实师范生培养职责,配备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强化师范生学科素养。
华中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洪早清分析,由于部分师范院校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部门分离的历史相对较长,利益格局复杂,重整结构涉及较多部门,阻力相对较大,“要构建教师教育学部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但需要群策群力的智慧,还需要敢碰‘硬骨头’的学校领导”。
为有力地整合资源,华南师大为教师教育学部配备强有力、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我校教师教育学部有动力强劲的‘火车头’牵引。”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朱孔军不但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发展,还努力与校长王恩科一同做好该校教师教育学部的“护花使者”,强力支持改革;分管教师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胡钦太兼任教师教育学部部长;学工部、研究生部、教务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兼任学部副部长。该校在党委领导下,多部门领导班子劲往一处使,直面教师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痛点”,锻造教师教育学部这一职前职后一体化“利器”。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认为,华南师大成立教师教育学部,加强全链条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是广东“新师范”战略的精准回响和重要一环。
“华南师大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部等系列举措,彰显了该校教师教育工作的开拓创新,为全国教师教育领域改革和实践做出了表率示范。”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黄伟说。
教师教育该怎样科学发展?
华南师大教师发展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生还没毕业,就被许多单位抢光,2018届毕业生张萌就同时被北京、广东两所高校“相中”。该专业毕业生能成“香饽饽”,王红认为原因是华南师大率先设立了教师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职后培训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教育质量“水涨船高”。
“职前、职后都要开出美丽的学科之花,师范生的高就业率才能自然生成。”在周彬看来,由于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的体制优势,该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部门不但有机统一,而且各自拥有较大的独立发展空间。职后培训学科既能汲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丰厚营养,也免受相对强势的职前培养学科挤压。而这正是职后培训等教师教育学科萌发、成长的“培养基”。
“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学部的立身之本之一。”然而,朱旭东发现,由于很多师范院校长期以来没有教师教育学科,出现了“只育不研”的问题。朱旭东再三呼吁,教师教育学部一定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发展的“牛鼻子”,引导教师教育学科从注重学科逻辑转向以专业发展为导向。
周彬也强调,学科先行、实践跟进、学术引领,是突破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困境的前进方向。目前,华东师大正高起点地建设教师教育学科,推进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胡钦太介绍说,华南师大在现有的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科基础上,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学科群,让职前职后一体化根植于深厚的学科土壤之上。
《意见》明确,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这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顾明远说。
在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揭牌仪式上,广东、江苏等地200名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受聘为华南师大兼职教授,担任该校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导师。该校还将建立基础教育领军人物进高校的“绿色通道”。
胡钦太认为,正是《意见》释放的“制度红利”,为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去掉了“紧箍咒”。该校教师教育学部正在探索,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单列职称评聘体系,把教师培训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华南师大不但着力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青云梯”,还引领他们从学科教学论教师向教师教育专家升级,授课内容从碎片化的学科知识转向成体系的教师核心素养能力课程,更为强化实训、实操。
“除学科、队伍建设外,教师教育学部还应强化学术研究,通过学科、队伍、研究‘三驾马车’,让内涵建设跑出‘加速度’。”朱旭东建议说,师范院校不但要通过培养博士、硕士生,为中小学等教育部门培育学术人才,自身也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强化政策咨询,为政策出台等提供科学、专业的决策参考。
“教师教育学部将助力我校打造教育教学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教师教育‘最强大脑’,打造南方教师教育学术高地,以更为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助力新时代广东、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王恩科介绍说。(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