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成高校最尴尬的“老师”? 不上课教师 没待遇的干部

半月谈   2018-09-26 11:45

­  辅导员的“春天”是否还远?

­  细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会发现其中一系列给人憧憬的明确规定: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专职辅导员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这些规定如何绘就辅导员获得感的“春天”呢?

­  一些地方和院校已实行或探索办法,为辅导员发展创造条件。复旦大学率先构建“双线晋升”发展路径,选任干部时优先考虑具有一线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人员;云南大学即将开展辅导员职称职级专项评审……

­  “现在辅导员的待遇和平台还是在提升。”朱丹带了3门课程,目前已是讲师的她正攻读博士研究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和期待逐步积聚起来。

­  只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部的规定难以落地。李牧说,平时事务性工作太多,而学校的职称评定要求又太高,自己根本达不到。

­  曾慧则感慨,虽然学校开辟了专技类渠道让辅导员得以与任课教师一起参评,但是,辅导员除了还能发几篇论文外,科研课题几乎都完不成。所以“尽管辅导员能参评,但实际竞争力有限”。

­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职业定位与个人发展的困惑,亟待高校调整优化考核与评价、培养与发展体制机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更好地回应辅导员实际需求。(半月谈记者 白靖利 谢樱 吴振东)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