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径 育分回归育人
从“育分”回归“育人”
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综合评价信息究竟怎么“参考”使用,这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也是社会关心的热点。
时间倒回至今年的6月28日、29日,9所高校正在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校测面试,沈天正是赴考大军中的一员。
面试中,沈天正在仁济医院东院的实践经历,引起专家们的关注。“社会实践后又对医学做了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医学技术和医学伦理的关系”……面对专家的追问,沈天正结合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娓娓而谈,展示出有志从医者的真实自我,获得了较好的面试成绩。
上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4个板块。评价要取得高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普遍认可,采用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为确保记录的客观、公平、公正,上海建立了全市统一平台,社会实践等情况通过第三方客观记录,经公示无异议后,导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评价既包含共性的内容,如党团活动、学农学军、考试成绩等;也有个性的表述,如社会实践经历、兴趣爱好、研究性学习等。”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认为,把这些内容归纳在一起,每个学生就活灵活现、立体丰满了,满足高校对学生全面考察的需求。
综合素质评价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复旦大学招办主任潘伟杰说:“这项改革在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同时,也促进高校更科学选拔人才。”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推动高校招生模式的改革,实现了“招分”向“招生”的根本转变。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同样清晰可见。上海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马季荣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真实、真用,倒逼所有高中学校转变理念和思维,实现‘育分’到‘育人’的回归”。
在曹杨中学,由校园气象站、学生气象台、电视直播间及屋顶大气环境监测场构成的“气象实验室”,是不少学生很爱去的地方。在这里,同学将每天的气象观测记录后,进行学校周围的天气播报。这也是该校16个创新实验室之一。
类似的创新实验性,上海公办高中已实现86%的覆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提供平台支撑。新中高级中学德育主任伊瑾表示,改革前,我们习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备考教学等工作;改革后,我们多了“仰望星空”的意识,会探讨如何创新研究性课程,促进校本教学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4年的高考改革,为破除“唯分数论”打开了通道。(曹继军 颜维琦 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