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少儿阅读场所让孩子享受阅读 餐饮游乐配套“加分”
专家建议阅读场所提升“儿童观”,空间增添互动性
无论是公立图书馆、民营书店,还是新兴的“童书馆”,形式或将持续升级换代,但某些核心服务理念一以贯之。
“悠贝亲子图书馆”创始人林丹,自2009年起投身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的创业。她看到,亲子阅读行业在10年间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
当林丹出国旅行光顾当地图书馆时,发觉中国公共阅读场所的硬件设施已不输国外,而在“软件”上有待加强。
林丹看到法国从国家图书馆到乡村图书馆,为低幼儿童提供的服务很普及,细微处的心思无比动人。例如儿童书架设计满足“触手可及”,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向上把书“拎”出来;图书馆专门给孩子提供地毯、懒人沙发。
“我很关注儿童阅读场所的‘软件’,目前国内图书馆、书店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给低幼儿童选的书很少,而且缺乏‘活动版块’和专门配备的工作人员。”
长期研究儿童阅读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则觉得国内儿童阅读场所应获得更大的社会包容度。
“图书馆不能因为不好管理便‘一刀切’。当他们说‘熊孩子’不可控时,说明管理能力不足。公共设施不该关上大门把孩子排除在外,更何况阅读最能起作用的群体是少年儿童。”
薛涛提出,理想的儿童阅读场所,一方面要营造独立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要辟出互动区域,请作家来办见面会,和儿童读者之间产生对话。
“儿童阅读场所应多进行推介活动,让书‘说话’,让环境会‘招呼’,吸引孩子过来读书。”另外,薛涛认为儿童阅读场所应避免一味“狭窄化”“特殊化”“幼稚化”,“大大方方的,不要刻意分割,非要说这是你的,那是我的,这里是大家共享的空间,共享的书籍”。
“很多人觉得把孩子每周送到图书馆、书店一次就行,那都不是常态阅读。”林丹觉得通过打造“选对书”“用对书”的环境,是要让孩子爱上读书,习得良好规矩,回到家中也能正确阅读。
阅读环境的建立,离不开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以及民间力量的参与。无论是建设者和家庭“陪读者”,成年人都应秉承和加强“儿童观”,以平行视线与孩子“共读”,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