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期如何顺利度过?学会“断舍离”
告别“佛系”告别“丧”拒绝“空心”,链接国家和世界
进入大学后,有的人“不第一,毋宁死”,而有的人则干脆放弃学习,觉得“凡事无意义”。
“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个保送生,本来成绩还可以,第一学期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中上等。到了第二学期突然就不去上课,宅在家里,觉得自己学习没什么意义。”邓安琪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曾经在一家庭教育的论坛上听到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到了大学生中的“空心病”现象,指的就是因为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部分大学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常感到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虽然不能判断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否普遍,但是“没有内生的动力,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的现象还是确实存在的。”邓安琪说,比如,还有在年轻学生中盛行的“丧文化”“佛系”等。
邓安琪认为,在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丧”“佛系”不值得鼓励,“学生们日常在群里刷很丧的表情包。”邓安琪说。但是,辅导员发现学生并不是真的“丧”,“我进宿舍与他们聊天时发现,他们有时只是出于好玩、跟风,并不代表他们真实的意愿,可能是一种消极态度、目标迷茫的折射。”
不是真“丧”、真“佛系”,那什么才是这些大学生内心真正的东西?辅导员们应该怎么点燃他们呢?
“很多辅导员会害怕和大学生谈理想,会担心跟00后谈理想谈不过他们,也担心孩子根本不接受。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是很乐意跟我们谈理想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韩瑾说,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这方面,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们自己首先要坚信理想的力量,“理想是克服迷茫、恐惧的一剂良药”。
同时,韩瑾认为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与国家、社会产生链接。
一年前,韩瑾曾与一拨学生一起去农村支教扶贫。他们所在的地方天气炎热、环境艰苦,学生们只能睡在硬木板拼成的大通铺上,那些日子,韩瑾内心一直非常忐忑,“我真怕学生们撂挑子不干”。但是,学生们最后都坚持了下来。
韩瑾发现,那次艰苦的支教回来之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给学生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接受的程度跟其他同学比起来非常高。谈论一些问题与以前相比更加务实、踏实。”韩瑾说,其实,只要让学生们真正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自己便会找到与社会、国家的链接,从这点上看,“他们完全是可塑造的一代”。
郭智芳认为,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己治理,勇担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责任,有远大理想、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社会给予了很多机会,就看个体如何选择了。如果学生将个人的目标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眼前暂时的得失看起来就没那么重要了。”
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不做“草莓青年”
有人说,95后是“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不能压,也不能碰,要小心呵护。
已经带过几届大一新生的韩瑾认为,00后的学生会延续这些特点。“这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很难接受自己的缺陷”。
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李力最近被拉到2018级新生群里。“一不注意就多出了几百条信息。”在李力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有追求、有主见,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比如有学生大一刚入学就向老师询问综测加分、保研等问题,目标性很强。
“有主见是件好事,但也要学会倾听周围不同的声音,不要钻进‘死胡同’里去。”李力说。在大学里转专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也要进行理性分析。李力曾经带过一名学生,刚一入学时就有强烈的转专业倾向,李力跟这名同学谈了好几次,确定一下学生是否是一时兴起,家长也跟这个孩子聊了很多次,结果大一结束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决定再重新参加一次高考。“虽然跟这名学生谈了很多,但是学生固执地坚持着,说‘最差就是再考回北师大呗’。”李力说,这样的孩子就是不跟自己妥协,不接受任何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的结果。“其实对于大一新生,有些事情是超出他们的能力之外的,一旦事情失败,他们也应坦然承受”。
“大学生主要有两个阶段,即接受和树立。首先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接受不断改变。只有接受了、承认了别人的不相同,自己的不同才会被人接纳,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接受了这些,心态会发生变化,变得理性而平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韩瑾说,有一位在韩瑾眼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在前不久突然对韩瑾说,自己被查出重度抑郁症。韩瑾当时很是震惊,觉得自己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后来在不断交谈和反思的过程中,韩瑾发现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接受学生会主席落选,不能接受寝室同学生活细节上的不一样,不能接受大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问题一一累积,最终压垮了她。
因此在韩瑾看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这种意识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辅导员和自己的学生都是新时代的主人,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更要脚踏实地,珍惜青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显芳老师说,不过在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刚开学时学生较为积极、勤奋,3个月过后就开始懈怠,有的早上不起床,有的不去上早课,还有的带着早饭去上早课。再有“夜猫子”现象也愈加严重,有的宿舍时常开“卧谈会”聊到半夜,有的同学则一起玩游戏、打牌打到将近凌晨……
“学生进入大学,感觉就像突然没有人管一样,自控能力较差,便会出现这种情况。”尹航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帮助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尹航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学要求所有大学生一周必须进行3至4天的晨练、晨读活动,“做一个早练人”。后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有了晨读、晨练后,吃早饭的人数明显增加,达到总人数的80%左右,而去上晨课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尹航希望,除了学校督促,学生自己也要加强自我管理,早休息,早锻练,还要早规划,“如果读的专业不是心仪专业,那么暑假可以提前了解本专业信息,提早规划转专业;如果计划出国,也要提前做好英语学习的规划等。”
总之,该来的一定会来,无论哪一代人都有自己要经历的考验,“对于00后来说他们要做的是‘既要躁动,也要静心’。”北京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徐淑琳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樊未晨见习记者孙庆玲实习生徐怀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