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补课开启“地狱模式” 初一分班考达到初三的难度
为什么一定要提前学呢?
“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升学考试,学校平时考试也没有排名,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学得很好,到了初中有了中考的压力,孩子不提前适应肯定不行。”北京的家长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话在一位初一班主任那里得到了印证。
宋老师3年前研究生毕业,在北京一所中学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我这一年没干别的,光教学生习惯了,不少学生连记作业都不会,有些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跟父母出去聚餐都能成为不写作业的理由。”宋老师说。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在教育界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不少“过来人”却说,“其实,素质教育仅仅存在于小学。”
“我儿子小学几乎没有上过课外班,但是从上中学那天起我就后悔了。”江苏的钱盛先生说。钱先生本科、硕士、博士所学的专业都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一直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整个小学阶段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度过。“但是自从上了初中,中考似乎一下到了眼前,我们这里考高中比考大学都难,中考的淘汰率很高,不夸张地说压力真的像山一样涌来了。”于是,从初一开始钱盛给儿子报了语数外三科加上物理课外辅导,而且每一课都是“一对一”。孩子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家长的钱袋子也在快速缩水,一家人压力都很大,小学时候家中“母慈子孝”的气氛完全没了踪影,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彼此爆发争吵,“早知应试压力如此排山倒海,我绝对不会让儿子小学一直傻傻地快乐,应该把压力分散一下。”钱盛说。
在很多家长眼中小学和初中之间似乎隔着的绝不仅是一个暑假而是一条鸿沟。“我们周围有的孩子在强压之下整个暑假仅剩下了9天,小学的快乐学习、素质教育一下消失了。”章霞说。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一向从不马虎,当家长们发现了小学到初中这道鸿沟后,就会想办法来填补。
章霞介绍,他们报考同一学校的家长建了一个“小升初夏令营”的微信群。中考放榜后,群里的家长们纷纷化身“福尔摩斯”,根据每个学校考上600分的人数推断出今年中考的学校排名。家长们要对石家庄的各个初中做到“心里有数”,平日里,家长们在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初一生物、历史、地理上下册课本的购买方式。“能借的都借完了,没借到的就靠买。”章霞说。
难题会做 简单题出错 “机械式刷题”存在后遗症
小升初的焦虑必然会向下传导。
浙江家长王佳琳的儿子今年9月即将上六年级,前两天她刚刚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学校请了杭州知名民办学校的语数英科老师来传授初中学习。说直白点,就是给家长们讲小学如何为中考做准备。”王佳琳说,“完全以分数为导向,以中考为目标,3年下来再有灵性的孩子也压扁了。”
虽然王佳琳对这种提前学的行为很不赞同,但是,压力还是来了:“别人都开始准备了,我们一点儿不准备肯定会吃亏呀!”
确实,有人已经吃亏了。
北京的家长付先生吐槽,今年小升初想选海淀区一所著名的中学,结果因为孩子小学期间没有奥数杯赛的成绩,最终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这种“血淋淋”的例子必然会被“广为传颂”,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提前准备的大军。
然而这种提前学、疯狂的刷题在给孩子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在默默地伤害着孩子。
甘肃一位开辅导班的魏先生介绍了他们的“提前学”的授课方式:比如针对初一数学,先把小学的重点难点全部梳理一遍,再以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预习初中的知识。“我们并不把知识点给学生讲透,只是给他们普及初中的难度。如果讲通了,学生上初中后会出现‘不听讲’的情况,打乱正常上课的节奏”。
魏先生所说的情况不知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但是培训班经常“不重过程只重结果、让学生死记解题步骤”的刷题模式确实十分普遍。
而这种机械刷题模式的后遗症已经在学生身上显现了。
北京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栗女士介绍,这次期末复习时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小明从家到学校距离两公里,小明走出一公里后发现有东西忘拿了便回家去取,然后再去学校,问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这种题型老师之前也讲过,但是稍微换了换,全班80%的人都做错了,很多孩子都在外面学着奥数,难道难题会做了,简单的题就不会做了?”栗女士说。
比如这道题: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很接近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根据给出的相关步骤,推出“羽”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种考试模式才是发展方向,而不再是原来的那种简单把课本知识迁移到试卷上的浅显题目。
“采用刷题为主的教学,我们晚上8点就能下班,但如果要培育学生解题的意识,那可能就得10点才能下班”。魏先生说,有些教育理想的人还是愿意用第二种方式培养孩子,但是,现在的教育生态似乎已经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暇讨论教育方式的对错了。正像章霞所说,“我深知身边的教育环境已经出现问题,却也只能被各种培训班的浪潮裹挟着向前走。”因为,学校的高门槛,再加上家长的恐慌,已经成了学生身上卸不下的“担子”。不继续就会被落下,即使有可能是短时间内的落后,又有哪位家长能心甘情愿看着孩子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