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寄宿女孩:住校6年 每周坐3个小时公交见妈妈
3小时回家路和一个心愿
怎样才快乐?对于12岁的林美媛来说,回家,是一周里最快乐的事情!
周五下午4:30,下课铃刚一响起,林美媛便飞奔出教室,从西彭三小到帽合的437路半小时一班,她必须赶在最前面,才能保证顺利乘上最近的一班公交车。从西彭三小乘437路到帽合,再从帽合乘217路到花卉园,然后从花卉园乘879路到龙山中学……回家的路超过3小时。
其实,高高兴兴地回家,有时也会觉得没学校好玩。而一般情况下,和妈妈吃过一周当中最丰盛的晚餐后,妈妈开始洗碗、做家务,她看看电视,就要各自睡觉了。第二天,妈妈上班了,家里又只剩下她一个人。
最难过的是周末下午,一个人乘公交车回学校的路上,相伴的常常是无声的泪水。
“而有的孩子,即使到了周末也不愿意回家。”陈春霞介绍,有的父母长期不在家,还有的爷爷奶奶也在务工,孩子回家也没人管,无规律。
林美媛告诉记者:她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初中她考了龙山中学,到那时回家就近了!这是她最大的愿望!
电话、视频成亲情连线
作为一所寄宿制小学,西彭三小相关负责人经常被问道,“孩子想爸妈了怎么办?”事实上,在西彭三小,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具一应俱全,如果孩子想爸妈了,可以找老师帮助,给父母打电话,电脑室也安装了摄像头,孩子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
缓解对父母的思念,电话、视频,这也是一种亲情的连线。
而为了让这种来自心灵的“连线”常态化,让孩子因为亲情的感染更加快乐,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举行各种游戏、活动。从2007年至今,每年12月的第四个星期,就是学校每年一度的“留守儿童关爱周”;老师也鼓励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画一幅画,来促进父母和孩子都不擅长的沟通问题;而通过收集心愿,布置心愿墙,在活动中满足孩子们的各种愿望……
从2013年开始,西彭三小就着手学生心理辅导,派老师到西南大学等高校参加心理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游戏、体验,家长课堂、亲子课堂等,对家长进行全校、分年级培训。
数字在减少,让人高兴
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据介绍,2010—2013年,是学校寄宿生最多的时候,三层楼的“阳光公寓”住了200个孩子。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寄宿学生减少到45个。
这位负责人分析,这个数字的减少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化战略、工业园区的建设,当地人口迁往镇上,深处农村的生源在减少;二是国家和政府多措并举,助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村通了公路,公交车开进农村,不少家庭还买了轿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但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让家长留在孩子身边!
这位负责人说,上学期,他在学校举办讲座时,就有位妈妈找到了他,说:“每次打电话,孩子都说和她没话说,自己辛辛苦苦打拼都是为了孩子,这让她觉得很伤心。”
换位思考,家长很久回来一次,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了解父母,那么,你们之间的桥梁在哪里?除了血缘,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东西来沟通,久而久之,亲情必然会淡漠。
情感的缺位,往往让更多的家长希望通过物质“补偿”,这也是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孩子,挫折教育就尤为重要,“有的孩子胆小,你就要培养他勇敢和坚强;有的孩子自卑,你就要教会他接纳和微笑……”(文内孩子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