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四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该怎么学怎么教
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仍在探索之中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争抢人工智能人才的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将直接影响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集聚提供原动力。”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志华说。
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科技、制造等业界巨头公司的布局深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出现更多的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产品。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业态,而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梳理了解,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学院已基本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培养层次,通过多种手段,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要把握基础理论的主动权,不能仅仅关注于应用,核心算法、核心系统、核心硬件不能受制于人。” 罗平说,硬件、算法、系统没有捷径可走,西方不会直接把核心优势分享给世界,在当下环境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必须把硬件基础做好,把计算机科学底层的基础抓牢做好。
——不断开发升级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必须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设计课程体系。”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华告诉记者。在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教师团队在强调基础课程的同时,也会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设置一些新的课程,让他们接触更前沿的技术,“许多新的技术课程都来自项目进展过程中发现的新的研发成果。”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凡长介绍,基于人工智能跨学科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将根据需要不同学院开展联合教学,比如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院合作、人工智能硬件与电子学院等,让各个学院的师资力量交叉配合。
——建立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打破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践相对脱节的现状,实现学校学习、专业实习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接,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南京大学将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学生实训基地,“京东在电商、物流、金融领域掌握着丰富精准的数据,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可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为京东各个业务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了产教的深度结合。”京东集团副总裁、AI平台与研究部负责人周伯文表示。此外,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百度、滴滴等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