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年陕西汉中灾区回访:自力更生实现跨越发展
春风化雨:自力更生实现跨越发展
陕西灾区10年来一直积极自力更生,突破地理、交通、资源等制约,实现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产业经济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由于地处秦巴深山,交通闭塞,汉中市过去发展较慢,欠账较多。灾后重建对汉中市是一次现代化发展的启迪和洗礼。10年来,汉中市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坚持绿色循环和生态宜居定位,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经济发展、城乡变化、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
交通不便曾是陕西灾区最大的发展障碍之一,汶川地震发生后,部分入川公路和铁路受损瘫痪,西汉高速一度成为当时仅有的抢险救援“生命线”。“10年来,汉中市公路总里程由1.3万公里增加至2万公里,境内高速公路里程由206公里增加到573公里,西(安)成(都)高铁穿境而过,汉中城固机场也开通了至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的直达航线。”汉中市发改委副主任金建中说。
借灾后重建机遇,灾区各县不断打造宜居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略阳县委书记杨瑞良说:“地震中略阳城区受损严重,被称为‘站在废墟上的县城’。通过灾后重建和自主建设,略阳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由3.15平方公里增加到6.59平方公里,建成各类休闲广场12个,一座‘宜居、靓丽、幸福’的新县城加速形成。”
“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受益的是群众”--这是当地群众对灾后重建的共同评价。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说,汉中市灾后重建规划的3580个项目已全面完成,21.5万群众由土坯房搬进了结实明亮的砖房、楼房。得益于陕西省近些年实施的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先后有超过38万人从偏远山区搬迁到交通方便的川道或城镇居住,许多群众用上沼气、自来水、有线电视,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在产业经济方面,灾区也利用自然、人文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略阳县探索发展大山里的“甜蜜产业”,建成蜂蜜灌装生产线和中蜂选育培育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蜂产品年产值1500万元;宁强县以历史人文、民间艺术等元素,打造了包括青木川古镇游、汉水源生态游特色旅游项目,2017年接待游客39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