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教师研发动态人脸识别系统 7分钟锁定嫌疑人
前一段热播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各路侦探只有7天的时间来寻找隐藏在茫茫人海中的嫌疑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警方凭借一张照片,在人潮涌动的车站锁定并“抓获”嫌疑人需要多久?答案是7分钟。这是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在贵阳的一次亲身试验,当地警方凭借一套动态人脸识别系统,让这名记者无可遁形。
这套系统的研发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袁培江带领的团队。袁培江说,系统可以通过道路安装的摄像头识别行人的年龄、性别、衣着等信息,实现毫秒级的识别、分析和锁定,他们基于这套系统还开发了一套大数据一体化防控平台,全面提升各地的安防水平。据统计,这一技术已协助公安机关抓获2000多名在逃犯,为社会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还帮助许多走失的儿童找到了亲人。
便携式人脸识别单兵设备能够迅速准确地采集过往人员人脸信息,并与设备中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迅速获知人脸匹配与否并实时预警。
一个小程序派上大用场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面积7万余平方公里,超过4个北京或者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却不足143万,不到北京的十五分之一。地方大,人口少,治安维护的压力就比较大,因此迫切需要高技术装备的支持。2015年底,昌吉州相关部门一行20多人,沿着福建、青岛一路跑到北京寻求强警科技。
行程的尾声,他们走进了袁培江在北航的实验室,眼前忽然亮了起来。他们发现了一个仅有20多兆大小的小程序,可以轻松识别运动状态行人的身份。这个程序是袁培江早年间编写的,跟大多数高校教师一样,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检索、识别研究的他那会儿只是把这个程序当做一次科研的历练,完全没有想到对于安防的重要价值和市场前景。
昌吉警方带着程序回去试用,发现效果出乎想象得好,不到一周就帮助抓获了一名涉毒嫌疑人。这无疑是一柄打造平安社会的“利器”!深度合作的意向从遥远的大西北急速飞往北京海淀学院路。袁培江意识到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前景,此后他和朋友合伙创办了深醒科技。
“最早的时候,我们也尝试过利用人工智能做各种应用,比如智能ATM机、刷脸支付等,后来发现它们并没有好的商业模式,需求最大、我们最擅长的其实就是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袁培江说,历经了半年多的探索后,他们还是寻回了“初心”。科技强警是深醒科技首要目的,他们要做中国最深入的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承担大量重大事件的安全保障。
技术人员深入各地公安一线了解需求,以便形成基于公安业务需求、垂直领域的定制化的产品模块。
黑夜也能高质量捕捉行人
创业之初的条件非常艰苦,袁培江和同事们就挤在学校附近的一栋公寓楼里,埋头攻坚技术。采访中,“不给用户添乱”从袁培江口中频频出现。他认为,企业既然决定深耕安防技术,就要用过硬的技术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安全保障,光有炫酷的装饰性技能肯定不行。
袁培江说,目前社会上已经有几亿个摄像头,这是非常庞大的资源。他们的思路就是希望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好的摄像头+好的环境”,很多公司人脸识别的效果都很好。但在比较差的镜头上,或在雾霾与深夜里,不少同行的产品就跟不上了,但他们必须要攻克这道难题,通过后台算法、技术的提升来运用好现有的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
比如某地警方提出,摄像头在黑夜里无法高质量捕捉行动中的人,他们经过反复优化,开发出了无光红外人脸识别系统,即使最普通的摄像头,也能将模糊视野里的人脸勾画得异常清晰,“犯罪分子即使在深夜作案,也逃脱不掉安保系统的监控锁定。”袁培江说。
为了能紧盯客户需求,袁培江和团队经常是常年驻守外地单位,哪里有需要团队就扎哪里。某地公安机关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中遇到不少操作难题,袁培江就派出了一支十多人的小分队驻守当地,逐一破解难题,逐一做好培训,“现在我们在当地还有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