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协同监管学前教育 构建“三大”立体质量监控体系
■走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特别报道
江北区试点任务
●建立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学前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监管
掐指一算,今年,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幼儿园李梅老师已到园工作整整10年。“那天我查了工资卡,一下子多了4000元,以后每年都有,真好!”她乐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江北区,只要在园工作2年、5年、10年及以上者,都分别每年有2000元、3000元、4000元的“园龄补助”,加上其他福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近年来,江北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明确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坚持公益普惠,深化机制改革,基本解决了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入园不放心”的突出问题。2016年,江北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一中心三主线”——协同管理有机制
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该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逐步探索出以区政府设立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为中心,协同行政管理、民办教育协会、社会监督,形成“一中心三主线”,稳步建立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园体制和评价体系的协同管理机制。
针对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办民办比例失衡、队伍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江北区研究制定了《江北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出台《江北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并在重庆率先制定了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标准。
近年来,经费投入也呈大幅增长之势。2011年全区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1730万元,仅占全区教育经费的1.04%。2015—2016年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2.45亿元,占全区教育经费的6.83%。近6年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学前教育9亿多元。
经费保障的同时,该区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自主开展互帮互助的业务促进活动、培训活动、学术研讨活动。
同时,江北区强化属地管理,每年划拨街镇和片区管理专项工作经费200余万元,委托街镇对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日常保教、周边环境承担指导、监督职责。区政府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贵,作为各街镇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