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教学科研用地短缺成瓶颈 城中田带来双重难题
农林高校教学科研用地短缺成瓶颈
教学科研用地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农林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而且成为严重制约办学水平提升的瓶颈。据了解,全国40多所农林高校,很多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处境。位于豫南的信阳农林学院,只能靠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解决1万多名在校生的研习用地问题。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造成当前我国农林高校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用地严重不足的原因,除了上述城市化进程加剧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大多数农林高校纷纷下迁到地理位置偏远地区。改革开放后陆续返城,而这些高校的办学原址,大多没有完全保留,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的场站被其他单位占据。河南农业大学上世纪60年代在郑州办学原址附近拥有4000亩教学科研用地,但1982年从下迁地许昌回迁郑州后,得以保留的教学科研用地不到400亩,几乎损失殆尽。
二是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开始连续扩招,作为农林高校办学基础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用地缺口迅速扩大。即使以我国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涉农专业实习农场、牧场、鱼塘等生均标准为330平方米,试验苗圃、树木园生均标准100平方米,生物学类生均标准70平方米)来衡量,除少数农林高校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用地能够足额保障外,绝大多数十分短缺。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按照这一国家标准计算,农业类核心学科专业教学试验用地缺口在3800亩以上;如果以涉农学科专业计算,这个缺口高达8000亩左右。
国家划拨土地破解两难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说:“农稳社稷,粮安天下。自古以来,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始终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中国是人口大国,饥饿感曾牢牢盘踞百姓千百年来的记忆深处,温饱问题一度成为悬在中华民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当前我国人口和粮食刚需双重压力仍然居高不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现代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都离不开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支撑。他说:“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农林高校在新时代必然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必须有更大作为。”
张改平强调,对于农业高校建设和发展而言,拥有足够面积、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基地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办学保障。其作用和地位犹如医科高校的附属医院、工科高校的实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