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民乐学校:实施多元课程 培养博雅学子
张扬个性,赋予特色,让课程具备实用价值
学校倾力打造形式多样、品质上乘的课程群,让更多学生找到更适合的教育和更好的发展方向,让丰富的课程促进学生“生理、心理、情理、伦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六美”课程群的构建过程中,涌现了行为规范教育、击剑等一批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
具化行规教育,组织“主题月”活动。学校精心设计并开发了“育德美心”之“学校的主题月”行为规范教育德育课程,自主编制《主题月读本》,设置了分年段争章要求与评价机制,以行为规范“小能手”“小标兵”“小模范”的评选,切实增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性、监督性与激励性!
提高安全意识,开设防震减灾课程。学校因地制宜,与松江区科技部门、区地震机构等积极开展合作,打造“防震减灾”教育课程。《防震减灾》校本教材的开发融合了初中地理、科学、小学自然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作为拓展型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予以普及。同时,通过宣传周系列活动、科普夏令营等专题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学校也因此荣获“上海市防震减灾示范校”光荣称号。
传承优秀文化,开设书法课程。作为“美雅”课程群之一的“中华书法”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力、模仿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学校充分发掘优秀师资,编制小学硬笔和中学软笔两套书法教材,并在小学部和中学部开设课程普及学习。学校也因此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实验学校”称号。
发展体育爱好,开设击剑课程。作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设了“美形”课程群之击剑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学校坚持“让外聘教练走进学校,让运动员走出学校”,积极探索横向上校运动队、二线运动队的有机融合互补,纵向上小学(一二年级普及)、初中(特长生)学段衔接的体教结合新模式。近年来,可谓硕果累累:曾荣获全国青少年比赛1个冠军、3个亚军和3个季军,上海市比赛50多个冠军,为击剑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
优化实施,灵活管理,让课程适合学生发展
创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灵活的管理。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做到课程菜单丰富,学生选择自主,参与形式走班,课程评价多元;强化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程内容、定人员。学校的课程建设一重建构、二重开发、三重实施与评价,实现课程实施的“纵向衔接、横向融合”,从而保证了多元课程的有效实施。
纵向体现“一贯”,着眼于“梯队性”,采用“普及+提高+特长”培养的课程模式。比如:“鹿鸣”管乐课程是民乐学校受众广、影响大的艺术特色课程,由小号、萨克斯等11门子课程组成。其特点,一是梯队层级清晰。现已形成了管乐普及、管乐一团、二团三级训练梯队,其中一团、二团共有280名学员,纵跨9个年级。二是师资有品质。学校采取外聘、内培相结合的方式,特邀国家一级指挥为艺术顾问,上海市青年指挥家担纲常任指挥,聘请爱乐乐团等专业团队的11位教师担任专业辅导老师,学校3位音乐教师跟岗学习。三是训练管理有保障。一团、二团坚持每周日上午半天集训,学校安排3位教师跟团管理。校内,做到“天天练、周周演、季季展、年年赛”;校外,通过各类展演(上海市教育博览会展演、松江区迎春汇演等)、夏令营(观摩专业团队演出、赴台夏令营等),创造演出机会、开阔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质。这种学习有监督、训练有保障、考评有规律的管理模式,确保了乐团梯队建设的有序和高水准。近年来,“鹿鸣”管乐团成果丰硕,为此,上海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民乐学校“鹿鸣”管乐课程,使民乐学子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灵动。当然,除管乐外,学校网球队、击剑、篮球队、排球队、合唱队等亦是如此。
横向体现“融合”,着力于“系列性”,强化跨界、跨学科和实践探究。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打造跨界、跨学科融合课程。通过各类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以期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潜质。融合课程实施做到:课程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课程学习方式体现灵活、高效;课程效果评价及时到位。比如“今天去哪儿——剑客行”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开发了自然景观系列、人文资源系列、梦想科创系列等课程,旨在使学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时,“EFP”课程社团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负责“今天去哪儿——剑客行”视频节目制作,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使有限的参与机会惠及全校学生。
多元的课程,丰富的活动,科学的管理……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受到了如沐春风的教育,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正是民乐人精巧的用心与博爱的情怀,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培养,特长得以发展,品德得以塑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跋涉于“全人”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民乐人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如一团炙热的火焰,映红了师生幸福的脸庞,也温暖了每一个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人。
(谢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