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当博导北大研究员刘颖资料照片:热爱厨艺赶“时髦”

紫牛新闻   2018-03-19 09:12

  刘颖只填了这一个专业,而且还是“不服从调剂”。

  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对于生物学的喜爱从高二时就萌发了,“那时我就坚定了想要学习生命科学的信念。在进入南京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后,我又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本科毕业后到美国进行深造,最终能够建立我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我所感兴趣的生命问题。正是因为本科阶段我很早的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的排除各种艰难险阻,一步步朝着这个梦想去努力。”

  从赴美读博至今,刘颖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执着。是什么动力让她坚持了这么久?她回答,是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本科毕业后,刘颖考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听上去是段一路“开挂”的学习经历,但“开挂”的背后,却是刘颖在实验室里艰苦的付出: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读博的前两年,前后辛辛苦苦做了四五个课题都不大顺利,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刘颖甚至开始动摇:要不要换个专业?

  

  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让刘颖坚持了下来。“我觉得各种生物都是很复杂的体系,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

  热爱下厨的刘颖拿再寻常不过的“吃肉”举了个例子,“我们吃下去的肉类会分解成氨基酸。当你吃了一顿肉之后,你身体内的氨基酸浓度肯定会升高。身体里的细胞是怎样感受到有新进氨基酸的存在的?它又是怎么通知身体反应出‘吃饱’‘营养已经充足了’这些信号的呢?”简简单单的“吃肉”,就包含着生物学的大道理,“这样的生物学问题就容易引发我的好奇心,驱使我继续将研究做下去。”

  留学两年后,刘颖迎来了科研的峰回路转: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于2009年夏天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在哈佛医学院跟加里•鲁弗肯教授做博士后时,她把线粒体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受损后极易引发神经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回国至今,刘颖在《自然》《细胞》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了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曾经那段在美国留学,有些孤独也有辛苦的生活,如今的刘颖重新审视,却觉得是她自己最单纯快乐的日子:“读博时多单纯啊,有一帮小伙伴可以聊天,周末一起玩。纯粹的做科研,做实验,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天津大学恋爱课上可以学到什么?有人评价从
  •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结
  • 河南睢县一班主任让全班学生“发毒誓”?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