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长:大学的伟大之处在于有没有自己的内涵和精神

中国教育报   2018-03-14 15:16

“后配给”将带来一流大学新气象

  这两年的全国两会,来自高校的代表很关注一个话题——高校人才流动。中西部高校更有“切肤之痛”,因为一流师资、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为“挖人才热”降温,王树国建议:“我们的高校评价方式要进一步完善,避免引起高校过分关注某些人才指标。”

  王树国认为,对于大学的评价要以贡献论英雄,以产出论英雄,同时也要关注投入产出比。

  西安交通大学正是总结了之前资源分配方式的一些经验,自2016年起,在不同学院的资金分配上,实行了“后配给”制度。

  “在此之前,各学院的经费需要每年提前向学校申报预算,再由学校进行论证来确定,学院按照论证后的计划实施。但‘后配给’制度则是学校根据各学院上一年的工作业绩增量,以及各学科与国内兄弟高校学科的增量对比,下拨相应的经费到学院,这笔钱完全由学院自主支配。”王树国说,这一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各学院不再专注于每年可以得到多少经费,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本职工作做好。

  “每个学校的学科基础不同,发展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很难用一个标准衡量,这是我们评估体系所遇到的最大难题。”王树国说,而“后配给”制度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文科类大学可以讲他们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贡献,理工类高校可以讲他们在理工领域的贡献,只要讲出来,就能获得相应的资源。”

  “是英雄是草包,战场上见。”在王树国看来,如果在高校之间施行“后配给”制度,能引导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涵建设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挖人才热”降温。“按照投入产出比,就有可能会出现虽然没有院士,但是做出了院士级别的成果,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资源配给。这会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帽子’,也会引导大家多作贡献。”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