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587个本科专业好不好 用什么来评判

《光明日报》   2018-01-31 11:25

­  对话

­  “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调整”

­  ——专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

­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  记者:《国标》从2013年就开始制定,这么长时间才出炉,主要面临哪些争议点?是如何解决的?

­  吴岩:我们从2013年开始做这项工作,确实历时很长,但我更愿意把你所说的“争议点”称作是重点、焦点。每个专业都有特殊的要求、规定,要想从浩繁、巨大的专业中抽取出它们共同应该遵循的规律、标准,是一件难度很高、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紧紧依靠各个专业教指委,它们集中了一个领域里面最好、最优秀、最有经验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把标准制定得科学合理、有前瞻性。应该说,我们把这件事情要想深、想透了以后,做出来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  记者:《国标》给出了各专业办学“硬杠杠”,也允许高校做一些自选动作。对于这些有特色的尝试,如何进行评判、考察?

­  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马上要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多样化就必须有特色,就不能一个模子,因此在《国标》基础上,我们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在规矩和空间、底线和目标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属性,选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类型、课程体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本学校的专业发展标准,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

­  记者:《国标》提出将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公布成绩单。对不合格、不达标的高校专业将怎么处理?

­  吴岩:我国有1200多所本科学校、2800多所高等学校,办学历史、条件差异很大,既有百年老校,也有刚升格的本科学校;老校里面也有新办专业,专业差距也很大,既有追赶世界一流的,也有领跑世界的,还有需要达到合格、最低底线的。我们正在跟教学评估中心进行磋商,在《国标》基础上实行三级认证工作,分别是兜底线、保合格、追卓越。“追卓越”是三级认证中最高级的认证;第二级的要合格,第三级是要把不合格的想办法让它合格,或者在校内进一步优化专业调整的时候调整掉。

­  他山之石

­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印尧 整理

­  美国:美国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学校任务和办学目标、财政情况、教学设施、图书馆与藏书、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及水平、学生入学条件及学位授予等方面,既重视“资源”,注重师资、设备、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财政来源等,又重视“过程”,体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

­  英国:英国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个人发展和总体满意度7个方面。

­  日本:日本的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评价则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体选择,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强调本科课程设置的学校特色,培养特色人才;加强本科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未来,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等方面。

­  《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