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7亮点成果名单 校本部竞争性净科研经费超55亿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大步伐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成立了3个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和2个跨学科交叉实验室,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构筑顶尖人才聚集高地,形成创新高峰,产出引领性科研成果,打造新时代学校科研创新的靓丽“新名片”。
科研成果屡屡获奖
牵头完成的1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居高校首位,其中10项通用项目获奖成果如下:
12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总数居高校首位,并获得唯一一项特等奖。
科研经费再创新高
重点科研指标大幅超额实现,仅校本部竞争性净科研经费超过55亿元,领先国内其他高校,并超过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年科研经费。
科研助力学科建设创佳绩
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还为学校的学科评估、高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清华21个学科获评A+,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其中,工科以14个A+学科继续保持强大领先优势;理科的化学、生物进入A+,物理、数学进入A;文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设计学等5个学科为A+,文科学科获评为前10%(A+、A、A-)的有13个,跃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二。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得专家组高度好评,专家组评价:“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
共有8位教师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全国高校之最。新增14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再居高校第一。
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生命学院教授陈晔光、汽车系教授欧阳明高、物理系教授段文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材料学院教授周济、土水学院教授张建民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教授董家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交流会上还宣布了“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和“清华大学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名单。
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
2017年,学校修订了梅贻琦学术论文奖评选办法,更加强调代表性论文、学术影响力和获奖论文的学科覆盖面。来自工程科学、生命医药科学、数学和物质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30篇优秀论文入选2017年“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