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调查:一线城市和东北最多 收入影响支出
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最多
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其中,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最高,三四线城市仅为一线城市的一半。
根据调查数据,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3936元,城镇1.01万元。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全国平均为6556元,农村为3155元,城镇为8105元;小学阶段全国平均为6583元,农村为2758元,城镇为8573元;初中阶段全国平均为8991元,农村为4466元,城镇为1.1万元;普通高中全国平均为1.69万元,农村为1.22万元,城镇为1.82万元;中职全国平均为1.07万元,农村为9061元,城镇为1.14万元。
调查显示,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不仅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地区和城镇内部也存在差异。以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例,按照东中西地区划分,东北部地区最高,为1.1万元;西部5567元,为东北部的一半左右;东部地区为8657元,中部地区为6382元。在城镇内部,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为1.68万元,二线城市为1.12万元,其他城市为7037元,占一线城市的不到一半左右。
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的投入减少不同家庭之间的差异
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指每生每年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编者注)不仅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家庭条件也存在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开始分化,而普通高中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需求则相对趋同。
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家庭生均教育支出负担率为13.2%,其中农村10.6%,城镇为14.3%。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7%,农村为8.4%,城镇为11.7%;小学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4%,农村为7.5%,城镇为11.9%;初中阶段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5.2%,农村为13.6%,城镇为16%;高中阶段,普通高中生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6.7%,农村为30.9%,城镇为25.6%。
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家庭一年的消费总支出水平将家庭从低到高分为4组,消费水平最低的一组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4.7%,接近全国平均的城镇家庭教育负担率。按照孩子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将家庭分为5组,家庭教育负担率根据母亲受教育水平从10.2%到16.1%不等,总体上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根据家庭一年的消费总支出水平将家庭分为4组,最低的一组家庭生均学前教育负担率为16.6%,最高的一组为8.8%;按照孩子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来看,从没有上过学到大学及以上,学前教育负担率从8.1%到12.9%不等。再来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费水平从低到高分为4组,负担率从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长受教育水平从低到高,负担率依次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差距拉大,学前阶段最低和最高两组家庭之间相差7.8%,高中阶段相差达20%。而这一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较小,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确实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减少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家庭对教育也存在差异化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随之增加。学前阶段也存在着相似的趋势。与学前和义务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主要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和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占比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