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塑造了中国人 让人学会说话学会做人

中国教育报   2017-12-25 11:23

­  语文有母亲(汉语)和父亲(文学)

­  论坛承办方、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陈国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是以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身份,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在陈国安看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确实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小白兔和小黑兔》这篇课文,兔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因为小白兔虽然跟骏马比赛得了最后一名,但他“敢跟高手比”;所以小黑兔虽然跟乌龟赛跑得了第一名,兔妈妈也没有给他奖品。在现实世界中,正规比赛都会按性别、年龄和体重划分不同的组别。陈国安对语文教材选用这样的故事表示不解:“不要把孩子教傻了,而且是以语言的方式。”

­  按照陈国安的理解,把“语文”两个字拆开,语文就有了一个母亲(母语)和一个父亲(文学)。

­  “母亲有三种姿态,白话文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母语的姿态,拼音不太像母语,文言文是梦里母亲的姿态,现在我们很少做梦了。”这三种姿态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同时,父亲也有三种模样:不到百年的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  陈国安把语文教材比作维生素:“维生素不是面食、米饭和肉类,它不是用来充饥的,而是防止我们生病的,是用来疗伤的,是让我们活下去的。”他的意思是:语文教育指向人的精神。“精神唤醒了,教育就明亮起来了。因此教材的那几行字,无论多少,都值得所有人敬畏。”

­  陈国安非常强调对原材料的认同,强调文章的原汁原味。“哪怕是不够好的作品,也不要随意去修改。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为什么这篇作品不够好。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后选入课文,我都不知道该跟谁去讨论,我连个上诉对象都没有。”陈国安建议要将语文教材的原文修改者的名字,以及修改的意图都“敞亮开来”,而使语文的世界更加真实。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