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全文公布
二、地区分类评价
1.根据评估结果,全国31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具有较强综合办学实力的地区;第二类为具备基本办学能力的地区;第三类为办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
全国31个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存在差异,显现“东强西弱”特征。东部11个省份,6个在第一类,4个在第二类,1个在第三类;中部8个省份,有5个在第二类,3个在第三类;西部12个省份,有1个在第一类,6个在第二类,5个在第三类。
2.基本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一是财政经费投入差异巨大,第一类地区优势较为明显,第二、三类地区相对偏弱;二是仪器设备和教学行政等用房面积也存在差异,第三类地区中部分省份这两项指标达标率相对较低,需要加大改善力度;三是第一类地区工位数相对充足,第二、三类地区工位数相对不足;四是教师资源不足和过剩的现象同时存在。
3.专业教学关注产业发展要求。一是专业设置注重兼顾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如第一类地区广泛开设了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第二类地区广泛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民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江苏、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已有四成以上学校搬进了超过15万元的企业设备;三是顶岗实习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重要手段,但部分省份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时间过长,对新常态下如何提高课程设置的内涵和质量形成挑战。
4.学生发展面临两难选择。三年巩固率体现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与选择,但部分地区学生流失问题需要关注。直接升学率和直接就业率反映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选择。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直接升学率高的现象,可能对就业导向形成挑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具有的就业能力,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区学校获证率仍然不高,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普遍不高。
三、主要问题
1.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对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整体达标率依然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在校生数不低于1200人”等6项指标的学校只占16.1%,“在校生数”、“专任教师”、“生师比”3个指标同时达标的学校也仅占41.8%。
2.部分学校师资问题是发展瓶颈。专任教师短缺,数量不足60人的学校占有一定的比例;部分专业点没有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0%的学校占比54%;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34.2%的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数很少。
3.部分地方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省份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但存在标准不落地问题,部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不足1万元,其中还有一些在4000元以下;各地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过低,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大部分除学生津贴以外几乎无财政拨款;部分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面临经费投入困难,也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