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材9月投入使用 新编教材是哪几科带来哪些变化

光明日报   2017-11-10 17:07

­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新学期,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北京市166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语文教师高婷婷总会听到这样的反馈:合理、有意思、感兴趣,“语文课本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激发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在不断与人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大大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深深地爱上了阅读这一活动。慢慢地,孩子们之间也会开始相互分享自己阅读到的好故事、好歌谣等,并且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  “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陪孩子读书,让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北京市166中学语文教师秦敏一直提倡。早在几年前,学校就开设了固定的阅读课,一直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

­  每所学校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尝试。广西师大附属小学语文教师萧兰告诉记者,学校里有一个小小读书会,会专门选一个早读时段邀请父母过来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前也会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  “注重阅读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表示,教材将课外阅读、亲子阅读、名著导读引入课堂学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例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课文,中学八、九年级的名著导读,其实就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可以使学生一辈子受益。

­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状况,新编语文教材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多次表示,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课在精读精讲的同时,还不能“抠”得太死,要教学生各种实用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  “现在学校有了阅读时间,家里也营造了一定的氛围,孩子看似爱读书了,但吸收效果,阅读能力还是未知。”不少家长和蔚华有着同样的担忧,阅读方法需要教师的传授,陪伴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在目前情况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榕)

­  点评

­  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活动设计强调思维

­  教材设计的“问题思考”“材料研读”“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功能性栏目丰富实用,活动形式多样,便教利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扭转以往历史学习只强调机械记忆的做法。如八年级上册第5课的课后活动,专门设计了思考题:“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活动设计力求改变单纯要求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苏肖更(北京市166中学学生家长)

­  更加关注思维品质

­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外,主要是关注身心两个方面的素养:一个是健康的体魄,一个是思维品质。健康体魄的培养相对具体、有形,也容易观察、纠正和落实,而思维品质的发展则更为微妙和潜移默化。思维品质也许并不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但一定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格局。最近启用的部编新教材就很好反映出这种趋势:语文教材的选文加大了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比重,重视知识的广度和对思维的启发,把历史地理等文科知识联系在一起。教材还强调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每个单元后都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比如,物理教材在讲述声音的传播时联系生物学的耳朵的结构等,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这些变化都使家长和孩子必须在传统的学习方法上做出改进,多联系,多感知,多实践,多思考,这其实是对教育改革进步的必要回应。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天津大学恋爱课上可以学到什么?有人评价从
  •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结
  • 河南睢县一班主任让全班学生“发毒誓”?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