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被送特殊教育机构虐待伤亡频发 行业乱象严重

中国新闻网   2017-08-21 11:48

­  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康复机构到底由工商、教育还是卫生部门监管?目前尚没有定论。案例中,有孩子命丧康复机构,但由于监管主体不明,几个部门互相推诿,家长维权遭遇困境。

­  就民办康复机构超范围经营问题,记者致电北京市工商局石景山分局鲁谷工商所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涉及医疗服务需要获得卫计委的专项许可,而对于医疗服务的界定也需由卫计委进行。石景山区卫计委的工作人员则称,具体情况还应由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加以界定,不能笼统给予解释。

­  针对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开展康复训练的机构,到底属于医疗机构,还是教育机构?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我们有教育法,也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但对于两者之间的概念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注册医疗机构需要医师执业证明,但这种康复机构明显未受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约束。针对精神或心理行为障碍青少年儿童的康复训练到底应该由哪类机构来完成,其所需资质、注册流程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哪些从业资格证明,都需要更明确的规定。

­  “民办康复机构对有精神或心理行为障碍的青少年儿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公办机构不足的窘境,帮助更多的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刘炫麟认为,民办康复机构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相关立法缺失、监管依据不足,让一些达不到标准、无法承担康复职能的非法机构涌入市场,导致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事件频发。就国家层面而言,现阶段首先要对这一行业领域进行严厉整顿。

­  完善法律法规实现“无缝监管”

­  “我国法律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关注不够,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方面基本上是缺失的,这就使得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所确立的权利和保障理念,难以贯彻执行。”刘炫麟指出。

­  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精神卫生法已于2013年5月开始施行。在社区康复方面,精神卫生法规定,社区康复机构应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也要求建立残疾人康复制度和相应康复机构。

­  但精神卫生法并未明确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精神障碍康复权益的保障措施。而且,以各地社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对精神疾病的社区服务、社会康复等缺少设备、场地和经费支持,缺少精神科专业人员,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专业人员更为匮乏,所以社区目前还没有相应条件承担康复训练这一职能。对此,刘炫麟认为,应完善法律对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未成年人特殊权益加强保护,针对精神卫生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进一步出台细则,使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  不少康复机构因不专业治疗或虐待未成年人致其伤亡,发生事故后也被判赔偿、处罚甚至被取缔、停办,但在休整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重操旧业。“这种专门康复机构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统一管理,实行信息有效查询和实时披露,不让违法机构钻空子。”刘炫麟建议,应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法律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规定,进一步明确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和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衔接,实现“无缝监管”。郑雪倩则认为,还应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发生事故、被吊销经营执照的公司将不能再次执业。

­  “现阶段,所涉管理部门之间还缺乏沟通,没有形成管理合力。应在国家层面建立青少年儿童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青少年儿童精神康复机构评估体系,评估可以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刘炫麟建议,除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实现整个领域的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北中考总分多少?2025年河北中考各
  • 2025年河南中考时间一览表 各科考试安排及
  • 2025年天津中考时间及各科考试时间安排 总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