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的37年乡村教师生活: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1980年,奉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偏远山区更缺教师。时年19岁的支月英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并顺利考取。她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家乡南昌进贤,前往海拔近千米、最缺教师的泥洋小学任教。
山里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艰苦:小村距县城上百里,到最近的村镇坐车之后还要步行20里山路。山里人烟稀少,小路坎坷曲折,学生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支月英毫不畏惧,咬牙坚持。她把学生当作亲人,当时有些孩子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她就用仅有的几十块钱工资垫付,经常陷入无钱买米买菜的窘境。旁人不理解,劝她赶紧想办法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在这里守着孩子们,心里更踏实!”
4年后,由于支月英刻苦钻研,教学点学生成绩综合评估每次都在全镇前列,组织任命她为泥洋小学校长,兼管两个村小教学。为提高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支月英带着同事走门串户,给孩子家长反复做工作,当年学校的“三率”就达到99.5%。为提高教学质量,她努力自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学生们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这些年,各级领导去看望支月英,多次提出给她调换工作,但她都婉言谢绝。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她年龄偏大,想调她下山到镇中心小学任教。此时,比泥洋小学更偏远的白洋教学点学生家长,联名要求支月英去白洋任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了这个教学点第一位公办教师。
别的教师都是往山外走,可她却往深山里去,家里人很不理解,心疼地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去白洋教书了。”她却乐呵呵地说:“30多年都这样过来了,白洋的孩子需要我,我怎能打退堂鼓呢?”
去年5月,支月英已到退休年龄,本可回到县城安享晚年,但在乡亲们的挽留下,她选择留在白洋教学点任教。她说:“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岁月如梭,支月英以37年的爱与执着,以培育深山两代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诗篇。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光荣称号,今年又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我就是个平凡的人,做了平凡的事,尽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支月英说。(本报记者 胡晓军 见习记者 马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