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实践成暑假作业 孩子真快乐还是假充实?
他们变得更懂事
“孩子跟我说妈妈上班辛苦了,把我感动了好几天!”
“所有的线下活动两天以内名额就能报满,体验类的活动最受欢迎。”双井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赵俊豪介绍,从2015年起,街道办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组织贯穿整个假期、以“过精彩假期,做美德少年”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次次爆满。
近年来,为了支持配合北京市教委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已有不少机构单位主动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玩出“新花样”,吸引更多孩子参与。
工大附中初二学生轩轩,去年就从双井街道发放的“社会实践手册”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让妈妈一口气报了五个活动。“最有意思的是‘小小银行家’,体验银行人员的服务流程,我发现大人工作真的挺辛苦。”轩轩边回忆边感慨,“最有意义的,我觉得是‘祖孙微信班’。自从教会了姥姥、姥爷用微信,我们现在经常视频聊天。”
谈到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后的变化,轩轩妈妈抑制不住地高兴。“那天孩子从银行回来后和我说,‘妈妈,你上班太辛苦了’,把我感动了好几天!孩子还能不厌其烦地给老人讲解微信的各种功能,我们大人都做不到。老人也特别开心,觉得孩子懂事了。”
赵俊豪表示,街道推出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颇为火爆,有的家长报不上名打电话来问,最多的一天能接到200多个电话。“有三四十个孩子对这些活动特别感兴趣,几乎所有活动都参加了,每次表现也很突出,到后来还能帮着我们工作人员提前组织和准备。”
他们没空没兴趣
“希望学校不仅布置,还能安排落实一些活动”
同样每年从学校领取双井街道制作的“社会实践手册”,芳草地国际学校三年级学生圆圆却从未参加过任何活动。“孩子的时间都花在了补习班上”,圆圆妈妈略显无奈地说,去年圆圆爸爸还特意咨询过,但因为跟补课时间有冲突就没去成。“今年要是有时间,争取去看看。”
圆圆的同学睿睿则表示,知道身边有朋友参加街道活动,但自己更喜欢体育类的项目,对这种社会类的项目没兴趣。“而且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会给个奖状。不做的话也没什么,反正奖状对我也没有吸引力。”这一说法得到了芳草地国际学校一位老师的证实,“是有孩子在做,但因为没有硬性规定,做的孩子确实比较少。”
和睿睿类似,家住海淀区的初二学生小言也对社会实践缺乏兴趣。较之“窝在家里玩电子游戏”,社会实践更显得“无聊”。对此,小言爸爸很是无奈。“我特别想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增长阅历,再者也能少玩会儿游戏。但他就是比较排斥,学校又有要求,每次我只能帮他去街道盖章了事。”小言爸爸希望学校不仅布置“作业”,最好还能尽量安排和落实一些活动。“否则我们家长会力不从心,只能硬着头皮给学校做假汇报”。
“很多学生确实对社会实践没有兴趣,这就更需要家庭、学校多方共同引导。”关注这一话题多年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尽管现在大家都能认识到社会实践很重要,但具体行动的时候还是没有足够重视。“部分家长可能觉得花时间做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孩子成绩不够好,假期得去补课。学校虽然会做这方面的要求,但根本上也觉得社会实践可有可无,所以只是片面地追求形式,象征性地要求写个报告,或发点图片就算考核了。”
熊丙奇认为,这种“展示性的考核形式”很容易产生漏洞。学生到父母单位或者街道社区盖个章,做个假证明就可以过关。或者去敬老院、福利院拍拍照了事,并没有真正通过社会实践得到锻炼。他建议,不光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还要注重考核过程,做一个长期的跟踪记录,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