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导致安全感缺失 理性选择“抱团”行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6-23 09:27

­  语言和思想文化差异

­  造成“抱团”行为

­  有接受采访的留学生告诉笔者,学校里的外国教授曾和他们讨论留学生抱团现象。教授认为,中国留学生习惯结伴而行是产生抱团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冯天麟则这样看待自己的抱团行为:“澳大利亚的华人非常多,华人圈子庞大,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听到乡音,亲切感油然而生,所以我们很容易在华人圈里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

­  刑航的室友是中国人。她认为,与室友抱团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可以减少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刑航说:“在很多情况下,寻找中国同胞相助更加方便。中国人和中国人更容易成为知心朋友。”

­  一些刚到国外不久的留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导致他们一时找不到和外国人的恰当的交往方式,再加上语言交流上存在问题,于是他们更加倾向于和华人交流。

­  刑航说:“初到国外陌生环境,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不知如何敞开心扉同他人交往,于是留学生会选择通过抱团的方式来寻求慰藉,相互‘取暖’。此外,还有一些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英语(精品课)表达能力差,英语发音被人嘲笑,而羞于表达自己,不敢融入外国人的群体。”

­  走出“舒适区”

­  才能融入当地文化

­  在笔者采访到的一些留学生中,部分留学生表示,虽然身在国外,但平时和外国人来往并不多。大部分认识的外国人都是学校里的同学,交往也仅局限于一起上课,生活中基本没有太多的交集。所以毕业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几年下来并没有交到多少外国朋友。

­  宋沫函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她认为,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的程度因人而异。“那些将自己的朋友圈局限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的人,往往失去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也失去了了解外国人的机会。以至于即使身在国外,也对外国人存在误解,认为他们不易亲近等。其实,只要敞开心扉,秉承开放的态度,适当改变自己的交友方式,多参加社交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就会交到朋友。” 宋沫函说,“我在坐公交车时,经常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外国人,我们彼此会热情友好地打招呼,有时还闲聊上几句。我很享受这种日常的交流。” 冯天麟说:“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抵触和外国人交流。如果尝试着主动交流,就会很快融入到他们的群体中。”冯天麟认为,在同中国人交往和同外国人交往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有的时候,留学生可以采取抱团行为,如在中国节日聚会、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等。但是也不能只在华人的圈子里打转,毕竟出国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获得文凭,还应该有了解当地文化这项内容。过于封闭自己,出国的意义也会打折扣的。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