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首破200万 多因素催生“考研热”(图)
用人单位青睐“高学历”与薪酬挂钩
记者注意到,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求职者的刚需也是“考研热”升温的催化剂。学历与薪酬挂钩,也是“考研热”升温的原因之一。
近日,一则“高校招聘博士保安”消息一度引发公众热议。据了解,近年来,大学辅导员岗位也要求博士学位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在职高校辅导员向记者解释,“现在大学辅导员普遍要求硕士毕业,但从去年开始就取消了新招硕士学位辅导员编制,要想入编必须是博士学位。”
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普遍要求“高学历”。例如,山东省今年省属事业单位考试共列出437个岗位,其中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共195个,占比45%左右。江苏省今年公务员(省属)考试,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岗位占比更是高达56%。
不仅如此,记者网上查阅资料发现,部分企业还存在对员工按照学历高低发放薪水现象,以“出身”定薪。例如,刚出炉的《2016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月收入水平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学历层次越高,平均薪资水平就越高。其中,专科生月均收入3004.96元;本科生月均收入3459.87元,高于专科15.14%;研究生月均收入4692.04元,高于本科35.61%。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纷纷选择考研来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得更高薪资。
“考研热”存短期功利色彩 需正确引导
针对“考研热”,熊丙奇表示,就业形势严峻、考生盲目考研、企业用人“高学历情节”等推动“考研热”升温,目前“考研热”存在短期功利色彩。
“不少学生把提高学历层次与提高竞争力等同起来,这其实助长了对研究生学历的畸形需求,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熊丙奇认为。
针对企事业单位“学历情节”的事实,熊丙奇表示,“用人单位一味提高学历标准,导致‘学历高消费’,引导受教育者追逐学历,而不是根据兴趣、能力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
面对畸形学历需求,熊丙奇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存在问题。“部分学位点设置不合理、存在功利性,师资力量跟不上,对人才管理缺乏过程管理与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他建议,切实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扭转公务员招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录人才中存在的“唯学历论”不合理要求,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记者 张艳玲 实习记者 蒋家乐
原标题:多因素催生“考研热” 学者建议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黄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