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新政十年温暖亿万学子 靠制度圆贫困学子上学梦
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奠基
“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这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07级国防生王泽华,埋在心底的愿望。
虽然家庭贫寒,但王泽华把图书馆作为基地,把自习室作为战场,学业成绩连续3年名列全班第一,他参与研制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于企业生产。毕业后,王泽华选择去西部从事核技术研究工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如今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今天我毕业了,应该为国家多作些贡献。我坚信,我的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十年来,国家资助政策帮助数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全国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全国劳模、道德楷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优秀青少年在内的成长成才典型。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刘大海,16岁时被车祸夺去了右臂,但他自强不息,用画笔为自己画出了美好的未来,在省、国家举办的书画大赛中屡屡获奖。
阿衣尔西,一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阿兹觉乡的彝家女孩。父亲身体多病,家庭环境艰苦。曾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处境,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到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就读,在凉山州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教育专业舞蹈组一等奖。
十年来,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不断深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将“提高学生资助水平”作为教育扶贫工程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之一,提出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教育扶贫到教育脱贫,从扶助完成学业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不断深化。
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10万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综合满意度较高,接近90%。
助学最终是为了铸人
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十三五”开局阶段,国家资助政策逐渐明确了这样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最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资助从全覆盖已发展到精准到人,“资助工作的形式是助学,助学是为了筑梦,但最终是为了铸人,铸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未来一段时间,资助政策的步伐将更加踏实坚定。
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力求在“预算分配”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对象”识别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
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树人”。“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要结合资助工作实际,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要通过国家资助体系实现铸人的目标,铸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