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性别错位"成时尚?莫让花美男中性女误导孩子

2012-08-17 09:49 来源:东南网 0

幼儿园男女分厕,有必要吗?

  “女儿4岁,自从上幼儿园后,发现男孩用鸡鸡拉尿,回家追着问我,为什么男孩有鸡鸡,女孩却没有鸡鸡?”心心的妈妈认为,这都是因为心心所在的幼儿园没有实行男女生分厕所致。

  “儿子有一天回家竟然蹲着撒尿。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师要求这么做的。幼儿园男女同厕,老师怕他站着尿尿会溅到前面小朋友的身上,就要求男生干脆也和女生一样蹲着。”彭先生担心,这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影响。

大部分家长支持“男女分厕”

  记者走访了福州市内多家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男女同厕很普遍。

  记者在一家幼儿园看到,厕所的墙壁上挂着男生专用的小便池,旁边的便池则是男女生共用的,每一间都由围墙隔开,处于半封闭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上厕所都由老师带着,按照幼儿园的教学规律,厕所一般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不过,不少幼儿园老师都表示碰到过尴尬的场景,上厕所的时候,个别男孩子会偷偷看女孩子,女孩子也会瞅瞅男孩子。

  “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放学,看见男女生同在一个厕所里,我吓了一跳。”王女士的孩子就读于宁化新村幼儿园,王女士说虽然孩子还小,但厕所还是应该分开,毕竟男女有别。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余名家长。有3位幼儿家长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怎么,厕所不是分开的吗?其中,有6位家长对“男女分厕”持支持态度。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是否分厕并没影响,例如孩子就读于福大幼儿园的李先生认为孩子还小,厕所是否分开并无所谓。

  孩子就读于金山明星幼儿园的李女士表示,在娃娃班阶段不介意男女生厕所是否分开,但到了中班和大班最好是要分开。

  孩子就读于耶鲁幼儿园的洪先生则表示男女生厕所一定要从小就分开,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建立起性别意识。“在家上厕所,他就已经知道遮羞,其实小孩子也是有自尊的!”

专家观点交锋
正方:“男女分厕”很重要

  目前国内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

  一位专家认为,幼儿园男女分厕其实就是告诉幼儿男女还是有“别”的,让幼儿从小能够接纳自己的性别,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现在的孩子由于营养到位,甚至营养过剩,导致发育提前,加上他们接受性知识的途径很多。其实,孩子在3岁左右就能形成基本的性别意识。如果他们长期在一种性别混沌、模糊的环境下成长,可能会在成人后引发性心理障碍、性扭曲、性功能障碍,甚至是同性恋等性问题。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以及老师都应该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千万不要错过培养他们性别意识的最佳时期,一般来说,3-6岁的时段是最佳的。“老的幼儿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着把男、女厕位合理分隔。老师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有效的性别意识教育。”

反方:“男女分厕”并不好

  也有专家认为,如果家长和老师刻意减少孩子接触和观察自己以及他人身体的机会,那么他会寻找任何可以看到和接触到的机会,到时还会表现得异常敏感和兴奋。男女幼儿一同用厕,可以使他们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了解到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使得他们对异性身体的好奇有一个逐渐“脱敏”的过程。如果从小没有见过异性的身体,到了青春期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成长都有不良影响。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也不主张4岁之前把男女孩的厕所完全分开。“因为这个阶段不分厕所反倒是必要的,符合并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她认为,对4岁之前的儿童来说,对自身性别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别人身体的比较来实现的。“男女分教”与“男女分校”

  据报道,为应对“男孩危机”,上海市第八中学“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并酝酿打造“男子中学”,这一做法引发热议。男女分校,是否真有必要?

正方:男女分校,利于学习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台北,单性学校的办学者无一例外地特别强调“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

  正视性别差异,能够让男孩更像男孩,让女孩更像女孩,“男女有别”。记者了解到,“男女分教”的理念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已经开始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关专家提出,这种很先进的教育新理念值得在国内推广。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少榕老师指出,女生擅长形象思维,对空间概念却相对模糊一些;男生则在逻辑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数理化学习能力强。基于男女生各自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男女生分教,有助于同时提高男女生的成绩。

  北京华夏女中校长李意如说:“办女校就是帮助女性从少女阶段就形成一个明确、敏感的社会性别视角,唤起新女性的自觉。”她说,两性合校对女生挖掘潜力会有一定的限制,女生更经常地承担、配合的角色,“因性施教”可以帮助女孩子建立自信心。

  而据称,开办“男子学校”旨在“拯救男孩”,呼唤“男子汉”勇敢、坚强、豁达等心理品质,更好地激发男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男生的学业成绩,减少男生的纪律问题。

反方:男女隔离,不利发展

  对此,一位心理专家表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性意识被过分压抑,这样的人格是偏离的。是要培养一个学习好的人,还是培养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女中毕业的女孩子,两极分化明显:不是特别闷,就是特别闹,见到男生,不是低头脸红,就是有点人来疯。”有大学生给女校毕业的同学下这样的定义。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从单一性别学校毕业的学生往往缺乏与同龄异性打交道的经验。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也不主张男女分校。她认为,一个人总要走向社会,孩子从进幼儿园起就开始融入社会,而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更需要有正常的异性交往,人为将他们分开不合适。

  对于有人提出的男女分校可预防早恋的说法,福州三中的马萍老师表示“不能为预防早恋而因噎废食”。她认为,中学阶段的男女交往是将来爱情婚姻的必经之路。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他们应该学会如何与异性尤其是同龄异性正常交往。在中学阶段,男生和女生正常交往有利于良好的心理成长,有利于智力开发和情感需要,对将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也有帮助。

建议:“分教”不必非得“分校”

  “‘男女分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男女分校。”专家认为,“男女分教”,是指针对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并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使男女生的弱点变强项,强项更擅长。通俗地讲,就是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工具,达到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专家表示,所谓“男女分教”,其核心在于“因材施教”。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应该对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孩子各有其特点,即使同是男孩子,也各有不同。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刻在发生变化。“孩子会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不是我们能够预先设定好的。如果单纯只是因‘性别’施教,可能会限制孩子潜能的发挥。”

给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习得自己的性别行为。例如,在孩子开始练习自己小便的时候,以符合孩子性别的小便方式来训练孩子。

  *父母注意自己的装束打扮,给孩子提供好的榜样。

  *父母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

  *父母应注意养育方式对宝宝性别意识的影响。有的爸爸妈妈因为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宝宝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宝宝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父母应为宝宝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宝宝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

  *孩子的品质、个性特点和性别没有关系。“你胆子这么小,将来怎么做男子汉啊?!”“你这么顽皮,哪里像女孩子,就是个男孩!”“不要这么娘娘腔好不好?!”这些不恰当的评价,对于引导孩子建立的性别意识,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教育部力争明年每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备保卫
下一条:网友拟大学城玩乐攻略 2天玩转福州高校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