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需调整心态放下身价 学会利用自身优势

科技日报   2018-02-23 10:45

­  春节前后是招聘旺季,“海归”变“海带”的话题再度被关注。尤其是2月3日起,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将陆续公布,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新一波春招高峰到来。

­  根据人社部和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18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将达820万人,创历史新高,如果把“海归”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统计在内,总数将超过千万人之多。

­  面对数量庞大的待就业人数,“海归”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可想而知,更需与国内毕业生“贴身肉搏”。

­  对海外人才显示出强大“磁铁”效应

­  与中国就业竞争残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留学生近年来归国的意愿越来越强。

­  “常熟的制造型企业非常多,大学科技园又提供给创业者很多的优质服务,这正是我选择落户这里的原因。”网禾智造创始人金垠博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目前,他有十多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有3—5个人,在科技园众创空间已拥有近百项大项目。

­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  “究其原因,是最近这些年来,国内给海外留学生提供的职位多了,很多单位给出的职位,在同等条件下,海龟人才比同等人才的待遇要高一些。甚至一些职位提出海龟优先于内地毕业生或同等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  高永安表示,这或许是吸引人才回国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发展速度快,个人提升快。在国外学成一个博士需要七八年,等他回国的时候,他的同学都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他在国外飘荡几年,时间浪费的会更快。因此,如果在国外没有很合适的平台,回国发展的前景更为光明。

­  与此同时,面对“海归”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政府一直在努力健全服务体系,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软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搭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大舞台”;加大引才力度,形成吸引人才回国发展的“强磁场”,力破留学归国人员的创新创业壁垒。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北中考总分多少?2025年河北中考各
  • 2025年河南中考时间一览表 各科考试安排及
  • 2025年天津中考时间及各科考试时间安排 总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