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社会实践队赴闽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7月5日至16日,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邓秀勤博士与该校郑龙云、马艳等老师,带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组成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才助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闽西开展主题为“优才助农”乡村产业公益服务团队闽西行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赴漳平市、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等5县市近40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实践调研活动主要通过采访与调查乡村建设现状、基地参观学习、召开座谈研讨会等方式,对当地农业生产、人文特色、旅游产业等方面开展基层调研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开展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探讨
挖掘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
在上杭县苏家坡等地,实践队观摩了畲族文化和客家文化展示,体验了特色民俗活动。苏家坡村和丰乐村作为畲族文化较好的传承地,少数民族文化浓郁。闽西地区作为客家文化的聚集地,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客家山歌、语言、饮食、礼节等传统文化,颇具风味,意义深远,实践队员在体验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畲族文化、客家文化等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既是闽西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是永不过时的宝贵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又是人们乡土情感和红色大地的精神寄托,是闽西人民文化自信的承载体。”邓秀勤博士指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当用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红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深入调研乡村产业
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走访调研,并就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事迹进行发掘,对革命老区的历史故事进行重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漳平市拱桥镇上界村的纯生态红莲产业、长汀县的古城旅游产业、连城县林坊镇(甘薯小镇)的甘薯产业园示范基地和朋口镇(兰香小镇)的兰花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上杭县古田镇苏家坡村的贵妃鸡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湖洋镇文光村的百果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与武平县“五朵金花”之一云礤村集“农、文、旅”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胜地等产业。团队成员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需要。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企业的农业生产车间;从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到畜禽养殖……社会实践团队以青春助力精准扶贫,以奉献服务乡村振兴。
调研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开展乡村振兴研讨
在研讨会上,各调研地区相关部门领导及代表分别从地理位置、人口、主要产业、红色文化等方面向实践团队介绍各乡镇的基本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各地县委、县政府以产业为抓手,发展以“农、文、旅”为导向,实现脱贫致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布局以及取得的成就。
社会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青少年,自己应努力增长自身智慧才干,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力争将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地,为当地村民带来切实的利益。
泉州师范学院资邓秀勤副教授针对调研村落“乡村振兴”发展提出,应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将其串珠成链,构建区域文化旅游格局,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为旅游提升附加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有益于提升文化的凝聚力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实践调研方法,了解“三农”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确保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奉献,培养家国情怀,鼓励大学生走进乡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