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新Logo很丑?你可能需要换个姿势观赏
科技公司换Logo常常铺满了槽点。Uber这次在品牌和ICON图标上的改变可谓大刀阔斧,也许你需要一个新的姿势来观赏它。
脱胎于2009年的UberCab,彼时的Uber初创团队仅有几个人,联合创始人之一Garrett Camp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也是内容发现引擎StumbleUpon的创始人。UberCab最初的Logo就由Garrett Camp本人亲自操刀设计。
在英语世界中,公司Logo常常由首字母的缩写构成,UberCab也不例外。从抽象的字符角度看,大写的U 和C 形状非常接近,最大区别在于摆放方向不同。Garrett Camp于是使用了近似于U 形磁铁的设计方案,配以浓重的深红色调。与StumbleUpon的 LOGO稍作对比,你可以轻松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
但很快,UberCab收到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更名指令——不得以出租车公司的名义经营和管理私车出行平台。UberCab火速撤掉了原名中的「Cab」,更名为今天的Uber,同时在24小时内由软件工程师Ryan赶制出了新的Uber LOGO。依然采用Garrett Camp的磁铁作为原型,但是主色调由原来的深沉的大红色变成了更温暖明亮的红色。
到了2011年末,接入Uber平台的私家车越来越多,新一轮融资的推动下,Uber的估值也水涨船高,并高调开启了全球化战略。此时的Uber,更在意品牌形象是否足够高效、简洁和干练。黑色就成了首选色调,早期的红色磁铁在全球化扩张中并不具备品牌优势。黑色背景,灰色过渡,宽阔的字符间距,再加上棱角分明的字体,Uber沿用至今的黑色LOGO可以毫不费力凸显效率、便捷和品质特性。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从全球市场上看,Uber可谓强敌林立。中国地区有早已合并一年之久的滴滴快的,美国本土有主打人情牌的Lyft,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也各有颇具实力的共享出行平台磨刀霍霍。Uber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向世人展现出一副全新的面孔。进入2016年,在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看来,这个时机降临了。
Uber的新LOGO不仅由卡兰尼克本人全程参与设计,还针对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做出了针对性改进。在偏爱红色的中国,Uber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提取出一种靛青和棕紫分别作为乘客端和司机端ICON的背景。背景层之上还加上了中心对称的线条,以示「阡陌交通」之意。槽点最大的莫过于正中心那个外圆内方的古钱币图案了。从第一印象上看,新Logo带着一股浓重的P2P味道,但好在这枚「钱币」并不是个封闭的图形,左侧的横向开口增加了一丝动感。这也符合Uber让交通变得像水和电一样点开即用的终极愿景。
在介绍Uber新 LOGO的文章中,卡兰尼克还提到,Uber此后会陆续推出更多符合当地的视觉习惯和文化习俗的本地化ICON。配合更加圆润不争的新Logo字体,Uber也许会获得更多用户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