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火盆、跨马鞍、行拜堂礼、饮合卺酒、签婚书、宣读婚誓……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一场融合国风韵味的中式集体婚礼在龙岩非遗主题街举行,10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牵着红绸,以文明新风演绎浪漫爱情,以传统礼仪缔结百年之好。据介绍,本次活动以“佳偶天成 非遗良缘”为主题,深度融合龙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简约而不失庄重的仪式流程,展现传统婚俗文化的现代魅力。
在沙县,七夕不只是情人节,更是小朋友开蒙启智的重要节日。8月29日,七夕节当天,三明沙县区举办“传承文脉 启迪未来”2025年沙县区七夕蒙学传承展示活动。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百名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长的注视下,行拜师礼、开笔破蒙、齐诵经典,用沙县独有的蒙学式为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留下难忘纪念。
七月初七,星河璀璨;桃源永春,爱意满盈。8月29日正值七夕,永春县在北溪文苑举办2025年“缘定桃源 俭约传情”公益集体婚礼。10对新人在亲友和嘉宾见证下喜结连理,6对金婚、宝石婚夫妇重温婚礼誓言,分享俭约持家、婚姻长久的幸福智慧。
8月28日至29日,“情牵两岸 爱在海沧”海沧区2025年厦金青年七夕交流活动成功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一百多名青年男女相聚厦门海沧,共赴一场跨越海峡的浪漫之约。 此次活动由海沧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海沧团区委主办,厦门万千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七夕特色交流活动,为厦门与金门的青年朋友搭建一个深化了解、增进友谊的互动平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更进一步,加深情感联结。
8月28日上午,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文明办)、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滨社区协办的“相守白头话幸福,共享文明好家风”文明家庭主题宣传活动在南岸公园温馨举行。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泉州人“拜床母”一般在七夕黄昏时举行,传说中的“床母”身材矮小,是个心地善良的精灵,所以人们就会在较低的地方供奉供品。供品主要是咸饭,并在咸饭上压几粒炒花生米,咸饭要装四碗,装得尖尖的,在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摆上一碗,供品摆好点了香,烧完金后即可撤供。
有纪念七夕用的花粉,传言小儿抹了不会生痱子。 闽南的妇女们会在一大早,把准备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丝线扎捆,然后扔上屋顶。这一举动是为何呢?原来,是要让喜鹊衔去给七仙女梳妆打扮。另外,还要用红纸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赏喜鹊传递花粉和晚上搭桥之劳。
泉州民俗还有悬挂“七娘妈灯”的习俗,这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刚结婚的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七娘妈亭,也就是七仙女桥。临近七夕,泉州街市上可看到一串串七仙女的轿子,用竹篾扎成的,七顶轿子并成一排。与之相伴出现的,还常有“亭子”,被称为“七娘妈亭”。 泉州民俗视“七娘妈”(闽南人称七仙女为七娘妈)为妇幼保护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诞。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买七仙女轿和亭,因为闽南儿童或有拜“七娘妈”为“契母”(闽南语谐音,即义母的意思)。
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扁圆形,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压,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等,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撒上一层花生仁,装在白瓷碗里。糖粿中间凹的那个小孔,就像少女脸上的酒窝,意在祝愿牛郎织女相会时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