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成立 12位中外院士担任首批导师
今天上午,经市委组织部同意,厦门市卫生计生委组建的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将在海悦山庄酒店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中科院院士陈可冀、赵继宗,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于金明,澳大利亚皇家医学院院士、新加坡医学院院士林延龄等五位中外院士莅临厦门出席启动仪式,并参加“科学与人文论坛”。
我市引入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建立区域协同的胸痛急救体系。图为医生为心梗患者实施介入手术。(通讯员 刘云芳 摄)

在提升诊治水平的同时,我市医务人员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收获颇丰。(通讯员 陈芳 摄)

先进的仪器设备助力我市医学水平提升。图为患者在接受速光刀治疗。
中科院院士陈可冀、陈凯先、葛均波、赵继宗,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樊代明、谢立信、刘志红、吴以岭、郎景和、于金明,澳大利亚皇家医学院院士、新加坡医学院院士林延龄等12位中外著名院士成为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首批特聘导师,将帮扶提高我市相关重点学科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并以“师带徒”方式,帮助我市培养一批国家级名医。这是我市继“双主任制”之后,柔性引进高端医学人才、快速提升厦门医学技术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
成立院士平台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杨叔禹表示,建立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旨在以更高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来突破我市高端医学人才紧缺的瓶颈。根据我市“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我市将给柔性引聘的受聘院士最高每人每年60万元的经费,这种力度在国内罕见,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提升我市医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两院院士德高业精,将通过 “师带徒”、“团队指导”等方式,帮助我市医学界“带人才、带专业、带学风”,进一步浓厚我市医学界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文件的通知》精神,在总结我市三级医院柔性引进高级医学人才实行“双主任制”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市委组织部同意,市卫生计生委组建了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建立柔性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及其团队来厦门工作新机制,加快提升厦门医学技术水平。引聘院士将为我市医学事业发展、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规划、指导及咨询,通过院士及其团队紧密型帮扶,帮助我市提升相关重点临床专科及全市相关医学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帮助我市培养一批国家级医学学科带头人。
厦门医学院士指导平台(中心)由市卫生计生委、市科协、市医学会提供支持,厦门市医学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为柔性引进来厦工作的院士及其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保障。
帮助学科和专家跻身“国家队”
杨叔禹表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已发展成为闽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中心城市,部分综合医院重点专科、专科医院达到了省内领先及国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医学领军和拔尖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中最为紧缺的高端人才,与我市实施建设“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单靠引进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力度,通过柔性引进中外著名医学院士及其团队,引领带教,培养造就一批能支撑和引领我市快速提升医学学术与技术水平的医学领军拔尖人才以及学术技术造诣高、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的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最高目标为培养“两院”院士。
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进一步提升院士帮扶专科及全市专业医学水平。争取1-2个专科达到国家级重点专科,3-5个专科达到省内重点专科;院士帮扶专科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委员以上学术职务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以上,发表一定数量影响因子10以上的SCI源文章。
院士平台建设的远期目标在于,用5-10年时间,全面提升院士帮扶专科及专业领域医学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5个以上专科获得国家级重点专科。院士帮扶专业多名(5名)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委员以上学术职务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
厦门医生可入院士团队“无障碍”学习
院士平台聘请的院士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临床医学院士为主,视情扩大至外国国家级科学院临床医学院士、港澳台医学院士中的国际知名专家及国内相关医学专科知名专家(主要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前任、现任及候任主任委员)。
院士帮扶的专科及专业,主要从本市获得国家级重点专科(专业)、本市获得省级重点专科的专科(专业)以及本市确定需要重点发展的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点专科(专业)遴选确定。首批聘请的12位院士主要帮扶我市消化内科学、心血管病学、肝胆胰外科学、内分泌糖尿病学、神经外科、肾脏病学、放射治疗、眼科学等学科,这些都是我市优势学科,其中不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院士及其团队将通过莅厦开展讲学、指导科研、质控(统一诊疗行为)、会诊、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等进行帮扶提升。原则上院士本人(或主要助手)每年来厦门2次(上下半年各1次),每次不少于2天。其他时间可以采取远程、视频会议等灵活形式。
院士帮带的我市学科带头人(“师带徒”)参与院士科研项目,每年二次赴院士工作单位实行“无障碍”进修学习,参与教学、会诊、查房、手术及病例讨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