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社区医疗“一市两制” 心内科专家提议动刀
◆黄秀惠认为,理顺体制,社区医院将能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
去年,作为一名知名的心内科专家,黄秀惠“不务正业”,提议给厦漳泉“动刀”、建“大厦门特区”,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这位女政协委员再次提议“动刀”,只是这次终于回归本行,为厦门岛内社区医疗体制“动刀”。
“现行管理体制不统一,医院是差额拨款,社区是全额拨款,体制差异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低下。”昨日,黄秀惠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尽快回归区政府管理。
多次折腾 社区医院效率低下
岛内社区医院很多,但它们并没有发挥足够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市民也是意见多多。
作为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副院长,黄秀惠时常听到周边人员对社区医院的一些抱怨。
2007年,厦门将岛内的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一分为二,社区公共卫生的功能交由区政府管理,社区医疗的功能分别交由三家市级三甲医院实行差额管理。这样一来,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于有两个“婆婆”在管。“实践两年后,矛盾开始暴露,弊端明显。”黄秀惠说,为此,自己从第三年开始连续4年撰写提案,先后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医院及市卫生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提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统一由区政府来管理。
黄秀惠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实际上也不断地加以采纳修正,但还不彻底。
黄秀惠告诉导报记者,2011年起,厦门岛内社区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这两大功能重新合并,恢复了六位一体的职能,仍然由三甲医院管理。但现行管理体制还是不统一,医院是差额拨款,社区是全额拨款,体制差异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低下。
去年起,岛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次恢复成独立法人单位,但仍然由市属三甲医院管理。
一市两制 社区医疗问题不少
黄秀惠直言,现在的社区医院“病症”不少。“其一,定位不清。到底是以医为主,当做三甲医院的门诊部延伸服务,还是以防为主,做市民健康的守门员?”黄秀惠说,定位不清导致权责不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上隶属市级医院,但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管理考核方面,又划归区卫生局。由于权责不一,社区医院便经常出现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黄秀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体制混乱,一些社区医院积极性不高。“还有就是一市两制:岛内2个区的社区医院由医院管理,岛外4个区的社区医院由区政府管理,管理比较混乱。”为此,黄秀惠认为,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到了必须根本理顺的时候。
对症下药 建议统归区里管理
“病症”不少,如何“治愈”?黄秀惠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厦门目前整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落后于全国及全省的平均水平。”黄秀惠认为,当务之急是简政放权,理顺体制,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为此,她开出这样的“药方”:岛内15家社区医院重新下放回归区政府管理。医疗技术上可以请二级医院进行指导、培训,并加紧培养全科医师。
黄秀惠说,2007年以前,思明区的10家社区医院就是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归并到市属医院管理后,防治工作弱化,到现在才有1家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基础薄弱的岛外海沧区、集美区一直以来都是由区政府统一管理,没有经过折腾,反而后来者居上,现在已经有3 家获得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岛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7年的市属医院管理,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归并区政府管理,将能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黄秀惠说,越快“动刀”越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