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挺大肚被微博传有毒 专家:该说法没依据
2013-11-04 15:13 来源:厦门网
0
近日,有微博称:“这几个月蛏子的肚子总是鼓鼓的,咬下去软软的,口味超级差。专家解释,蛏子是雌雄同体,现在处于繁殖季节,肚子里都是精卵,还有毒!30天—40天后,蛏子性腺萎缩,肉质又会鲜美起来。”这条微博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恐慌,一些网友表示,他这两个月吃了不少蛏子,会不会有问题啊?
【记者走访】
口感确实较差
日前,记者来到厦门第八菜市场看见,多个摊点都在卖蛏子,一斤要13元-19元,货源多来自同安、福清。摊主林小姐表示,6月和7月的蛏子比较鲜美,最近几个月的口感会差一些,价格也高,不过来买的客人并没有减少。
至于蛏子有毒的传闻,摊主们表示从未听过。一位经营海鲜生意多年的张先生认为,这段时间是蛏子的繁殖期,繁殖期的贝类和鱼类一般不产生毒素。
【专家释疑】
有毒说法没依据
那么,最近这段时间的蛏子究竟有没有毒呢?记者询问了厦门大学海洋学院贝类研究专家柯才焕,柯才焕表示,有毒的说法没有根据。他说,大部分蛏子并不是雌雄同体的。这两个月,蛏子处于繁殖期,生殖腺成熟,体内的生殖细胞较多,体积膨胀,味道不好。排出精卵后,蛏子需要一段时间生长,才会变得鲜美。
柯才焕表示,蛏子的毒性和周围环境污染程度有关。蛏子有两根水管,靠着水管与外界保持联系。如果感觉到周围环境被污染,短时间内蛏子会关闭水管,不与外界接触。时间长了,蛏子必须呼吸,污染物便会随着呼吸进入蛏子体内,因此被污染过的蛏子最好不要食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