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华鲟生存状况引关注 农业部将会给出明确处置意见
高温持续,台风不断,厦门中华鲟的生存状况牵动着市民的心。最近中华鲟接连死亡,更是让人揪心。昨日上午,市海洋与渔业局、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现场释疑,厦门中华鲟繁育基地207尾中华鲟的归宿,农业部将会给出明确处置意见。
专家认为,207尾中华鲟均为“子一代”,海化后放流入海是最佳选择。
一问
中华鲟先后死亡13尾,是否正常
6月1日至今,本报持续关注厦门中华鲟繁育基地中华鲟的命运,引起各方关注。昨日,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张女士说,在厦门松浩实业有限公司无力管理基地的情况下,局里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组织市水产养殖良种繁育场、市水产研究所专业人员进驻基地,全面开展中华鲟的抢救和管理工作。目前有8名养殖及专业人员驻扎基地。
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中华鲟保育与增殖放流中心工程师李罗新介绍,接管后清点,基地的中华鲟有220尾。当时4尾中华鲟属严重病伤;因身体状况不佳,近一半中华鲟游动行为出现异常。6月15日到8月10日,先后有13尾中华鲟不幸死亡。
李罗新说,经过科学喂养、药物治疗、改善水质等措施,目前大部分中华鲟游动行为恢复正常,体质也明显增强。13尾死亡的中华鲟,经解剖,大部分是肝脏萎缩等器官衰竭致死,主因很可能是先前长时间未进食留下的“后遗症”。
“正常养殖的中华鲟,有5%-6%的死亡率;非正常养殖下,220尾中华鲟死亡了13尾,淘汰率属正常。”李罗新认为,接下来或有个别中华鲟死亡,不过大多数幸存的中华鲟状况日渐乐观。
二问
相比东北虎、大熊猫,中华鲟是否稀缺
据了解,早在1982年,我国就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家保护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2009年,荆州基地已成功繁育“子二代”中华鲟,目前累计向长江放流不同规格的中华鲟近500万尾。
李罗新说,人工繁育成功后,目前中华鲟种质资源已不再稀缺。和大熊猫、东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比,虽然级别相同,但中华鲟的稀缺程度显然不如大熊猫和东北虎,其种群数量也多出不少。
三问
“子一代”中华鲟,经济价值多大
李罗新说,依照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必须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场利用。因此,基地的207尾“子一代”中华鲟,市场化经营方式走不通。
据介绍,中华鲟雌鱼性成熟期为16年,雄鱼性成熟期为12—14年。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其经济价值需等到30年后才能体现。
李罗新认为,基地中华鲟留养已不大可能,科研单位接收的中华鲟数量也有限,最佳方案仍是海化放流入海。而增殖放流是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厦门已成功放流3批次818尾中华鲟入海。
张女士说,根据专家意见,10月底11月初,天气转凉,将会是中华鲟放流最佳时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