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更名45个公交站点 首批涉及100多条线路
厦门45公交站点将更名 首批涉及100多条线路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公交车还没来,而是上了车,却不知道到哪个站下车。比如,“殿前村站”多达5个,两个在长虹路,两个在殿前一路长虹路口西,一个在殿前一路长虹路口东,相互之间还有些距离,如果不熟悉的乘客坐车,压根就不知道该到那个站下车,容易下错站。
如今,第一批45个易让人“犯晕”的公交站点将更名,缓解“一名多站”的乱象。
昨天下午,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表示,力争在8月底完成更改。
一般而言,公交站点比“孪生兄弟”还要亲,道路两侧的站点不仅“同姓”,而且“同名”。不过,因为习惯称呼及多方管理等诸多原因,导致一些公交站点成了“多胞胎”,甚至不同路也叫一个名。
比如,“嘉禾园站”就有3个,两个在湖滨中路,一个跑到了湖光路。其实,嘉禾园就在湖滨中路边,比湖光路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次更名,就保留湖滨中路的“嘉禾园站”,而把湖光路的“嘉禾园站”更名为“外附小站”,这样更名副其实。
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介绍,并不是所有多站同名的公交站点都要改,第一批重点更改45个“一名多站”,涉及100多条公交线路,不能一下子改太多,不然,乘客会适应不了。
【延伸阅读】
“将军祠站”
万寿路的改了,文园路的还在
在第一批更改的45个公交站点中,乘客觉得“将军祠站”很有纪念意义,希望不要更名。
厦门文史专家郭坤聪说,“将军祠”的由来,主要来源于两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将军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时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吴英祠。
施琅被封为“靖海侯”和“靖海将军”。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军平定台湾,为清政府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并派驻厦门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厦门地方官绅给施琅建立了生祠坊,并为施琅父子两将军立了石坊表。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将军祠菜市场,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点踪影。
吴英是莆田人,当兵出身,英勇善战,后跟随施琅东渡,在澎湖参加对刘国轩的战役,后来当了福建水师提督,被封为“威略将军”。厦门官绅为表彰他的功绩,给吴英建祠堂、石坊表。如今,吴英祠现在也只剩下一段古墙顶和门外的两只石狮子。
对此,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解释,“将军祠站”有三个站,一个在万寿路,两个在文园路,只是把万寿路的“将军祠站”更名为“阳鸿新城站”,文园路的两个“将军祠站”依然保留。(记者 王绍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