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祥平街道一"柱"甜粿高1.3米重700斤
大笼甜粿
甜粿模板
昨天,“岗头2013年正月初九天公圣诞民俗文化节”隆重举行。在同安区祥平街道凤岗村岗头里,数千村民隆重集会“拜天公”,村里洪氏宗祠大门两侧 ,各摆放着一座高达1.3米、重700多斤的甜粿,如此罕见的巨大甜粿令人惊叹。记者了解到,“岗头大笼甜粿手工制作技艺”目前正在申报厦门新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30多名壮汉用4口大鼎、8个大蒸笼同时开蒸
同安岗头蒸做大笼甜粿正月初九敬天公的习俗及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堪称闽南一绝。岗头大笼甜粿集制作技艺与民间习俗于一体,自清朝早期传承至解放初。2010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村民家里发现了一套仍旧保存完好的模板,经考证,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受此启发,又在另一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套保存完好的模板。一套模板共有8块,可拼成八卦形状。2011年,村里的老人们开始重新将这门有数百年历史的技艺展现给世人。
据介绍,蒸做一笼岗头大笼甜粿,需要糯米粉400多斤、蔗糖近300斤,加水蒸熟后,重量达到700多斤,需要30多名壮汉,用4口大鼎、8个大蒸笼同时开蒸,以前燃料用的是大块木头,要蒸两天两夜才能蒸熟,现在改用8个近1.6米高的大煤气罐,也需要13个小时才能完成制作工艺。
每层16—20厘米厚,铺上豆皮、擦麻油,便于分拆
制作大笼甜粿所用的八卦形模板是关键。蒸笼里的甜粿蒸熟后,倒进这个由8块模板拼成的八卦形状、刻有各种各样图案的粿桶内,每层16至20厘米厚,每层铺上豆皮、擦上芝麻油,以便日后好分拆,逐层加高,直到原料用完,然后在最上层加叠由糯米粉、蔗糖所蒸的甜粿,倒进一个木模里,待敬拜天公礼仪时,拆除木模后,吉祥图案纹理显现,形成一座壮观的大笼甜粿。
“过去村里人口比较少,每年由一位当了爷爷的村民当‘公头’(做东),主持正月初九的拜天公礼仪,负责蒸甜粿。第二年的甜粿重量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加,年年发展。”凤岗社区老人协会会长洪振宗告诉记者,由于近几年是从摸索、试验开始的,便改由老人协会出资并牵头主持。他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研究、制作出更大的甜粿,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历史掌故
官府三次镇压抗捐出兵不成
村民欢呼蒸甜粿敬天公
岗头蒸做大笼甜粿的习俗,源于明末清初。时值清兵入关,新建立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强征暴敛,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岗头村民抗捐抗税时有发生。时任同安县令打算“杀鸡儆猴”,遂派衙役兵丁前往镇压。孰料,第一次行前天色大变,乌云压顶,大雨倾盆。第二次决定派兵丁前往,又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第三次又要前往,官兵刚出城门,又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溪水暴涨,官兵出不了城。连续三次皆未能成行,县令大为惊奇,苦思冥想,终悟出“此乃天不从也”,之后不敢妄动。消息传到村里,村中父老欢呼,合议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这天,由村老推选较有名望的4位族老,再推举“公头”(做东),蒸大笼甜粿,主持敬拜天公礼仪。
幕后故事
当爷爷的人才能参与
蒸时可开窗不能开门
蒸甜粿特别讲究规矩,都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蒸甜粿在祠堂里面,参与者都是村里各个家族挑选出来的“老大”,首要条件是已经当了爷爷,其次还必须是家族中有发言权,能够拍板决定大事的。即便符合这两项条件,如果当年家中办过丧事,也不能参与。蒸甜粿时,可以开窗,但不能开门。祠堂大门紧闭,除了当事人外,村里的其他人不能进入祠堂观看,妇女更是一个都不能进入。
2011年第一次蒸甜粿时,村里几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只是小时候看过,没有参与过蒸甜粿,完全凭记忆摸索。以前用柴火烧,现在用煤气罐,温度不好控制。第一年尝试,溶解糖时温度过高,颜色过浓,而且甜粿有的地方没有蒸熟。第二年依旧不理想,火候不够,颜色太淡。老人们经过七嘴八舌几番讨论,才总结出了一条思路,例如安排专人在一旁记录,精确到几分几秒下锅。今年技艺终于成熟,找到了60年前的感觉。
初十甜粿切分给“爷爷”
供品猪羊做菜肴办百叟宴
蒸甜粿时,祠堂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出许多,有20多摄氏度。大冬天,干活的人只穿着单衣,有的还卷起袖子。称重、糅合糯米粉、溶糖等都是体力活,由爷爷辈里面最身强体壮的人负责,年纪一般在40岁至50岁之间。下锅蒸时也由很多身体较强壮的人一起做。几位较年长的老人则在一旁指导、帮忙。在初九天公圣诞的第二日,也就是正月初十,会由十几个人将甜粿切开,分发给村里当了爷爷的老人们,目前村里有400多位这样的老人,每人可分得两三斤重的甜粿。之后还会举办百叟宴,将拜天公的供品——一头近200斤的大猪和一只100多斤的大羊切分,做成以猪肉和羊肉为主的多道菜肴,宴请老人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